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六章 曼生壶(2/3)

“哦,这位是王铮,非常喜欢收藏,这次跟着过来,就是想跟张老您交流一下!”

“张老您好!”

张子敬听明白了王英言语中的隐意。在古玩行中‘交流’和‘出手’几乎是一个意思。因此,在听完了王英的话后,张子敬便明白眼前这个年轻人,就是这次他想出手古玩的买主。所以,在上下打量了王铮一遍后,老爷子了头。

“你好!”

“这两位是王铮先生的鉴定师和保镖!”

在介绍完后,张子敬了头,算是见礼后,才打开房门,让他们进去。

“家里有藏品,平时安全也就多注意了一些。刚才多有怠慢,请你们见谅!”

“您老客气!”

说着话,王铮他们鱼贯而入,绕过了遮挡视线的屏风后,一个大约四十平左右的宽大客厅出现在眼前。

客厅的装修是王铮喜欢的复古风格,各种仿古的家具极为讲究。

“请坐吧!”

道了声谢,在客厅沙发上分宾主落座后,张子敬让自己的老伴,以及家里的佣人给王铮他们端上了茶水。

老爷子应该是个急性子,刚坐下便直接道:“既然你们是来看东西的,那咱们也不多说别的了,直接进入正题!”

话落,张子敬起身从旁边琳琅满目的博古架上拿下一件‘曲柄紫砂壶’。虽然看着放的随意,但从老爷子谨慎的表情中,显然这不是一件普通玩意。

“曼生壶?”

张子敬诧异的看了一眼王英,“没想到你年纪轻轻,眼力却不错!”

“您老过奖!”

比起平时的吊儿郎当,王英此时仿佛换了一个人。周到的礼节,恭谨的态度,显示出良好的教养。

“既然你认识,那我也不多说了!你自己看吧!”

说着,张子敬把紫砂壶放在了擦拭干净的茶几上。直到老爷子把东西放稳后,才连忙戴好白手套,小心的拿起,仔细品鉴起来。

在王英做鉴定的时候,心中好奇的王铮转头,低声朝坐在自己身边的王森问了起来。

“这个‘曼生壶’有什么讲究?”

作为博物馆第一环任务完成后,才被王铮置换出来的生化人,王森的鉴定知识堪称尖。所以王铮的问题,在他看来清楚而又直白。

“曼生壶只是清代名家陈曼生做得紫砂壶!”

“陈曼生?”

相比郑板桥等扬州八怪,清初四僧,画坛四王等名人,陈曼生这个名字对王铮来说陌生的很。

“陈曼生是清代嘉定时期钱塘人,擅长书画和篆刻,人称‘西泠八家’。而且除了书画和金石篆刻之外,陈曼生在紫砂壶造诣上也是一绝。主张制壶创新,因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形成壶界两大贡献。”

“……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

王铮了然的了头,“一把‘曼生壶’如果是真品的话,它的价位应该是多少?”

“这要看品相,如果品相完美的曼生壶,一把的价格在150万~00万之间!”

了解了曼生壶的来历和价值后,王铮便安静下来。

时间又过了近二十分钟后,王英才收起放大镜,小心的把曼生壶放好,吁了口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