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89章:首先要务(2/3)

以为呢?”

“臣以为庾公恐怕宁愿辞官隐退,不愿这个时候投奔大汉。”王猛时常被会刘彦问一些看法,之前还会感到紧张,次数多了也就习惯,说道:“常闻庾公素来以为人公正而著称。公正的人最爱惜名声,若大汉与晋国睦邻友好,庾公会来。可现如今大汉与晋国……”

说的是爱惜羽毛的人必然不会干出一些太夸张的事情,尤其是会损其半世建立的英名,像这类的人还真宁愿被弄死,也会为了死后的名声考虑。

刘彦笑着摇了摇头:“你与廷尉的意见截然相反啊。”

王猛当即低下头去。

秋季的秋收已经结束有一段时间了,农田里却是有农夫在忙碌,他们应该是趁雪季来临时照顾田亩,要不等雪化开再弄可就来不及。

汉军在冀州攻占的土地不算少了,没有像之前那样每攻取一地就迁徙人口,这也是国策上的一个变动。

之前每攻占一地迁徙人口并不是妥善之举,主要还是没有把握守住前线,再来是为了梳理人口。

目前再那么干会显得气短,再则是会显示出气弱,空出了地皮对国家实际上也没有好处,就是在人口户籍登录上会造成麻烦。

冀州原本就是人口密集之地,哪怕是经过数十年战乱也依然是天下各州中人口相对多的一个。

汉军攻占大概三分之一的冀州之后,人口登记的事情其实还没有来得及干,甚至绝大部分区域是处于管辖真空的现状,那么汉国统计人口包括赋税其实就不将冀州这边算进去,豫州那边也是相同的情景。

包括纪昌在内的三公九卿一致认为,汉国目前有两大要事,除开国战之外,对于新占之地的人口登记造册最为重要。

国家要对人口户籍进行登记,其实也包含了对地方的管理阶层完善。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牵扯到的地方远会比想象中来得多,比如刘彦好好一个君王在建国第一个年头,就搞出巡也是其中之一。

“理清国政,制定明确国策,景略可以时时前往左丞相处观摩。”

“臣谢王上。”

目前纪昌是到了冀州,桑虞是去了豫州,两个左右丞相当即要务就是在干官员下乡的事。

刘彦毫无疑问是要培养王猛,能在青史上留名的不会是什么泛泛之辈,纪昌与桑虞没可能永远都是左右丞相,总是需要有接班之人。

今年实岁只有十九的王猛还有很多的学习时间,刘彦将他留在身边三五年也该外放,会从某个县的副职开始干起,能不能爬得上来则看实际的政绩。

王猛要是在民政上能够有政绩,少不得是要前往军中也历练一下,毕竟刘彦的汉国会是一个开拓型的进攻国家,没打算光复汉家旧土之后会停下脚步。

按照刘彦自己的计划,就算是一步一个脚印用十年怎么也该一扫清平将天下重新归一,只是不知道代价会有多大。

要是能够顺利理清楚国策,有明确的步骤,也许用不知道十年那么多,刘彦理所当然是想越快越好,但那看的还是外部因素。

君王的车辇旁边跟着两个国家使节车驾,他们是张氏凉国和拓跋代国的来人。

张氏凉国的正使是张祚,副使是谢艾,他们到临淄已经有两个月,一直以来却没能正儿八经地得到刘彦的谒见。

拓跋代国的正使是拓跋孤,副使是许谦,他们则是在刘彦要出巡前恰好抵达。

拓跋孤是拓跋什翼犍的四弟,长久以来是监察北部,也就是管理鲜卑源地,有着与慕容鲜卑多次交战和抗衡的经历,由他作为正使来到汉国恰恰也说明拓跋什翼犍在河朔那边猫了一段时间开始有些躁动了。

曾经拓跋秀提议刘彦指使拓跋代国从草原的方向攻击石碣赵国或是慕容燕国,书信出去其实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