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0章 小康(2)(2/3)

着宋家财:“这么说,你比王响钱多?王响不富裕,他老婆秀贞白白胖胖的像个小菩萨,是吃你家饭吃出来的?”

众人嘻嘻哈哈大笑。

王响坐在太师椅上,挥手道:“开会开会,别扯我,东湾村七十二穷,我就是第一穷!”

郑怀亮点了一根烟,接着说道:

“第二点,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技术,科学种田。我们东湾村,秋收过后,有一大半的田地都空着,等待明年插秧。这是老方法蓄养田力,其实早已经过时了!”

众人都不吭声,各自面无表情,对郑怀亮的话根本不感兴趣。

几百年来,东湾村的耕作方式就这样,从没改变过。

前些年大集体的时候,也曾经尝试过,冬季在水田里种麦子和油菜。结果,收上来的麦子,还没有撒下去的麦种多……

郑怀亮看着大家,继续说道:“我去年在苏南地区参观的时候,看到人家的田地,冬天里没有一块是空着的!一眼看去,全部都是绿油油的麦子和乌青乌青的油菜。”

刘志高忍不住了,说道:“我们东湾村没有小麦和油菜吗?它就是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田太肥了种不出庄稼,你说怎么办?”

乡亲们纷纷附和:“就是,有那个闲工夫,还不如在家里歇着。费力不讨巧,浪费种子肥料干什么?”

王响又开始打哈欠了,将身子向后靠了靠。

郑怀亮点点头,说道:

“这就是耕种方式的不一样。我们东湾村,还是过去的老方法,粗放式耕种,远远没有达到精耕细作的要求。粮食作物,用的又是老品种,怎么会有产量?我在苏南地区参观的时候,人家的麦子,每亩产量八百斤以上,油菜产量四百多斤!午季的收成,比我们秋季的还多。”

刘志高哈哈大笑,说道:“这算个屁啊!我们东湾村以前放卫星,水稻亩产一万八千斤,麦子亩产九千五,油菜怂一点,也有亩产三千六!”

乡亲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还是我们东湾村厉害,苏南地区不会放卫星,应该派人来我们东湾村学习!”

放卫星,那是大集体时代的事。

那个时代,制造大丰收新闻,就叫做“放卫星”,像卫星上天一般引人注目,引起轰动。

东湾村曾经放过一个卫星,震撼全国。

——那一年,整个公社抽调了三百个劳动力,拾粪积肥,在东湾小学的大操场上,垒起了一座高达三丈、占地半亩的“粪山”。粪山上面,仅仅栽种了一棵山芋苗。

公社书记根据粪山的规模和肥力计算,这棵山芋会达到八十吨!

一个山芋八十吨,当然是轰动全国的新闻了。

开挖山芋那天,省市领导和周边公社的干部们都来学习,报社的记者也来了,带着照相机。

然而粪山挖开,里面却不见山芋,只见到一大蓬根须……

公社书记没法交代,灵机一动,说东湾村的伟大劳动成果,被人偷了!

谁偷了这颗八十吨的山芋呢?一番侦查,在老麻子宋仁贵家里,找到了几片山芋干。于是,老麻子就成了盗窃山芋的贼,被吊在公社院子里,打了三天三夜。

老麻子没辙,只好承认,这颗山芋被自己和侄儿宋家财偷吃了……

今天回头看,“放卫星”三个字,完全等同于“吹牛皮”,意思一模一样。

郑怀亮气得直翻白眼,挥手制止了大家的喧哗,说道:“我们当年那是浮夸风,人家苏南地区,现在可不是放卫星,而是实实在在的产量!我在苏南地区……”

“别提苏南地区了!”

宋家财忽然站了起来,斜眼说道:“你当书记,拿着我们老百姓的钱,到处吃喝游玩也就算了,回来还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