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四九章 北燕(1/4)

商队在姜启和邱的领导下,顺利抵达蓟,一路上并没有遇到什么有风险的事情。

这也可能跟他们没有走官道有关系,毕竟现在人口稀少,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强盗也无法生存。不是象以后那样,拉个横幅,说一声:“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就真的能占山为王,当个抢劫的山大王!

燕国又称北燕,姬姓,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

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燕国在八百年的历史中,曾建有五座都城,西周初年封召公于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东北董家林古城),燕地为燕国始封地。

燕桓侯时山戎不断南下侵扰,燕国被迫迁都临易。

齐桓公打败山戎之后,燕庄公逐渐营建上都蓟,并逐渐迁都于此,至燕襄公时上都蓟就成为燕国的国都。

春秋晚期,北方的戎狄各部又逐渐强大,迫使燕国又一次迁徙都到易。

子之之乱后,燕昭王在易水高筑武阳城,是为燕下都。

太子丹刺秦事败,秦将王剪、辛胜兵临易水,燕王喜与逃到代地的赵公子嘉联兵和秦在易水西决战,失败后,燕军主帅太子丹逃匿于衍水,被秦将李信追斩,燕王喜不得不弃蓟城,率兵退到了辽阳。

五年后秦将王贲俘燕王喜,燕国亡。

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也空前繁荣起来。燕昭王时期,燕国的都城形成了“三都”体制,即蓟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和下都武阳城。

燕国此时的国君为燕平公(?—公元前505年),燕共公之子,是燕国第二十九任国君,在位十九年,即公元前523年—公元前505年。

燕国的都城蓟,和春秋时代其他诸侯国的邑城差别很大,多数房屋为窝棚,即使好一点的茅草屋,房屋的土墙也特别矮,人进入房内要弯腰,1米8以上的人估计都会碰到房梁。这让精心挑选出来的队员们特别憋屈,他们个个的身高可都不低,没有全部都是1米8,也低不了多少。山东大汉的威名,不是白盖的,这是从古代就形成的。

蓟城还有一特别之处,邑城内马、羊特别多,是北方地区最大的畜牧业交易场地。这一发现可把姜启和邱高兴坏了,得来全不费功夫,他们欣喜这趟来对了。

这一趟绝对来对了,商队带的盐和海产品,是市场上的抢手货,轻易可以换到马匹,价格也远远比齐国便宜。可惜的是带的稻米和粟太少了,不然又可以多换一些马匹。

姜启和邱商量后,很快选择交易对象,在蓟城把商队带的货物全部兑换成马匹,羊就不要了。至于之前约定好的戎人部落,姜启决定下次再用粮食换,毕竟那个部落更需要的是粮食,而这此主要带的是盐和海产品,并不符合部落的需要。

光有马也是不行的,邱还记得小公一再说的,必须买到会骟马的人,他又在蓟城买了几个养马的奴隶。之后,商队一行人很快开始返程,不耽误一分一秒的时间。

返程走的路线不是来时的路线,他们打听到从蓟到临易有官道。有官道当然走官道了,就算是常年在外经商的姜启,也感觉走官道比走荒山野岭安全,毕竟这时代野兽太多人太少了。

商队队员二十人,再加上买的五名奴隶,还有三十多匹马,浩浩荡荡走在官道上,非常的扎眼,而商队却不知道。

这主要是马多消耗的饲料也多,商队几辆马车拉的是马饲料,可是别人不知道马车上拉的是马饲料,还以为是大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