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53章 我的家乡与水泊梁山 上(2/2)

括传记类文学作品,都有扑风捉影和虚构的成分。例如,《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虽然号称是一部写实作品,但是,为了迎合创作的需要,也有诸多的虚假成分和七零八落的拼凑成分,可谓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假虚实并存于一部书之内。所以,对于文学作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过于叫真。再比如《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当中的“我”是本书的第一人称,之所以在书中用这个“我”字,是为了文学作品代入感的需要。真实的我并不是一个研修生,也没有在日本打过工。真实的我的确出生于山东省郓城县,老家确实离水泊梁山和黄河很近,我在日本累计住过三四年之久,对研修生的生活和工作都很了解,具备书写研修生在日本打工的经验和条件。但是,我在写这部书的时候,已经不是30多岁,而是60多岁了。退休之前,我曾经是从事史志工作的职业编辑,不仅从事过铁道志的编纂,也从事过地方志的编纂。这就使我养成了一个善于写实的职业习惯,所以,在我著述的文学作品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真实存在的。

且不说《水浒传》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就连《水湖传》这部书的作者究竟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历史上也是说法不一。

梁山在山东省西南部,离京沪铁路上的充州车站约有80公里。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史上曾经是盗贼流寇的藏身之处。梁山因《水浒传》这部名著的问世而出名,并成为山东省的旅游胜地。梁山原本名为“良山”,因汉文帝之子梁孝王在此围猎死后葬于该山麓,故名梁山。梁山由主峰支脉组成,主峰海拔198米。

水泊梁山的梁山泊又称梁山泺,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复汴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可见,那时的梁山泊不过是连通青、郓漕运的一片水域,并不以汪洋浩瀚著称。大约在后晋开运和北宋天禧、熙宁年间,黄河先后三次大决口,滔滔的河水倾泻到汴、曹、单、濮、郓、澶、齐、徐等州,淹没的田野与零散的湖泊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以梁山为中心、水域达八百里的大湖,统称为梁山泊。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