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十九章治水(2/2)

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华昊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当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个主要设施完成时,华昊已经七十了。

为保证都江堰的日常维护与安全,华昊迁有华氏的一支分支,并命名为监江氏,让其世代看管驻守于此。

得利于华昊传播的农业技术和农具,再加上各个水利工程的修建,整个宗华在华昊的带领下蓬勃发展,欣欣向上。

人口上翻了一倍,氏族村庄变得更多,征服的巴樊各族也和宗华各族无异。

华昊觉得自己不知还能活多久,得赶紧把最后一件事情完成。

那就是修建城镇,把有华氏迁到平原上来,为有华氏的进一步发展及未来做打算。华昊不知道以后的后代还能不能继承到风宗的记忆。

如果能,那也会是在有华氏内部出现,有华氏实力强大的话,继承记忆的人就会有较高起点,能对宗华施加更大影响力,来引导宗华的未来。

如果不能,就当华昊为自己族人谋一点福利吧。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