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八十七章人算不如天算(2/3)

,内帝大喝:

“气煞朕也!朕要亲征云地,杀了这个藐视天威的畜牲!”

内帝十年,帝率十万大军南下,征民夫二十万输送粮食补给至攀方,再由攀方,诏侯于封地供应。

十万大军,行动更慢,一月未出攀方,至永胜,大雨连月不可行,士卒或病或倒,青铜生锈,衣服半月不干发霉,卫尉及众将乃劝内帝归玉京。

复归至攀方米邑北三十里处,遇泥石流,大军蛇行不能避,被埋或失踪者达三万,归玉京只余五万人。

保侯听闻天子亲率大军十万南征,吓得病倒。又见半年无声讯,几月大雨,料想天子必归,又病愈。再听说天子十万大军折损一半,无归而返,复狂喜。连月招下臣歌舞狂饮,欢喜半年,从此有侍无恐。

内帝惊怒,又闻保候在封地作态,又于内帝十三年,元气刚复,就领兵十五万亲征。

天府众公卿大半认为保侯无视天子,理应亲征,小半认为如此劳师动众,何不下旨让滇公与诏侯讨保侯,立马引来更多人的讥笑与反对。

皆认为天子亲征方能行天威于云地。故无人劝阻。

内帝再次亲征是因为他认定二次劳师动众却无功而返,南方各诸侯轻视之心更甚,如果就此罢休,只怕云地就会真正脱离控制,只有在藕断丝连的时候,重新接上,方是正道。

自己在位时期就是藕断丝连的时期,玉京与云地欲脱未脱,欲离未离。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后任天子将更难解决。

于是更要兴军亲征。

攀侯在司马修时八万,在攀方盘恒二月,内帝第一次亲征十万,在攀方盘恒大半年。

一共供应十个月十八万人的粮食,攀方本就地贫人稀,在恒帝之前,多抓蛮人为矿奴,炼青铜以换粮。

恒帝之后,云地被三家诸侯经略,渐渐无蛮人可抓,加之多年移民,攀侯畅分家。攀方人少,铜矿多废弃,多年不振。

对两次大军的供给,已经掏干了攀方从攀侯至卿大夫的家底,平民家已无余粮,多要靠入山中打猎,摘野菜充饥,勉强能度过到秋收。

攀方所有贵族深受大征之苦,从平民至贵族无不怨声载道,义愤填膺。攀侯对天子也很不满,再则保,诏都是支姓华氏,同族同源,封地相连,百年来联系不断。

天子如今却要过攀,诏二地之道,用攀,诏二地之粮去攻保侯,攀侯能喜?

于是攀侯整日愁眉苦脸,下臣就建议如实将攀方已无余粮,无法供应大军的情况告知朝廷。希望劝天子知难而退,放弃南征。

攀侯于是派人报之内帝。

几日后,使者归来,言内帝依然要南征,减兵至十万,昭通氏向攀方援粮,雅地运粮至石邑,石邑运至安宁河,从水路入攀方。

攀侯依然不喜,觉得内帝太小题大作了,杀了一个使者,用得着三次大军南征吗。

下臣道:

“前二次大军都是因为路上消耗,天气的原因而退,朝廷皆认为如果解决了消耗,天气因素,只需几万人就能擒住保侯。

如保侯能击败朝廷大军,想必天子就会知难而退,到时君上串联滇公,诏侯三家诸侯亲自去玉京解释求情,再返回劝保侯服软。

到时天子面子找回了,保侯命也保住了,君上也能获得调解美名,岂不幸事?”

攀侯闻之,喜笑颜开,又与这大臣商议一番,安排下去。

内帝第二大征,率十万兵,从畿内出雅地入攀方,雅地粮食从安宁河输入,又有昭通氏接济,又是少雨季节,半月行军至攀邑至华平之间。

而保侯得到攀侯下臣点醒,同意击退天子大军后,由攀侯牵线,滇公,诏侯亲自说情,自己再亲入玉京解说,以了结这场糊涂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