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 尚兮(十八)(1/2)

莫家发家,准确的说是在民国。虽然他们一直标榜是清朝开始的大家族。其实在那时候,只是一个读书人家。

生逢乱世,有的人很会抓住机会。莫家祖上就趁社会大变革时期积累了相当大的财富,又跟得上时代,送孩子留洋学习最先进的科技和知识,这才越来越壮大,还能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屹立不倒。

你也知道,一般一个人太有钱之后,就会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底蕴。这种底蕴有的是从文化水平上体现,有的则是靠继承。

我们这辈,多半年幼就被送出国拿文凭。老一辈就算是白手起家的,现在身上也扛着好几家大学的名誉学位。

一个家庭也一样,总能挖掘出一些所谓的“传家宝”,也不管之前祖辈到底是哪个山沟沟里的农民,还是哪条大街上摆小摊的商贩。

莫家,其中一样“传家宝”就是一件衣服。

那是一条女人的裙褂,你可以理解为现在流行的中式婚礼里的龙凤褂。

不知从哪一天起,莫家婚嫁,不管是娶进门的媳妇儿,还是嫁出去的姑娘,都以能穿上那件裙褂为荣。

凤冠霞帔,云肩璎珞,很是华丽。

但其实莫家祖上在清朝并没有获得什么很值得夸耀的科举成绩,妇人们也没有夫贵妻荣地获得什么诰命之类的册封。

反正那条裙子就那么莫名奇妙地出现了,还被当成了一种象征,一种传统。

甚至很多时候,跟莫家议亲的家庭,都会把那条裙褂作为条件之一提出来。似乎如果婚礼上没有出现,就代表莫家看不起这门亲家。

时光流转,世事变迁。

不用我说,你也能想象,几十年后,裙褂这种象征封建毒瘤的东西,会给一个家庭带来怎样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它又消失了,莫家的说法是毁于战火。

建国后,莫家实实在在低调了很长一段时间,驱散仆众,搬出主宅,家人也尽量分散在各地。

不过不管国内怎样,莫家一直没有改变送孩子出国留学的传统,即使战争期间,在欧美各国依然有莫家的子弟。

虽然在一些特殊时期,双方几乎斩断了联系,但后来莫家的再次兴旺就得益于这群人。

这就好像保留了火种,只待春风再来。

莫老爷子的父亲,战争期间也是在美国,还在那儿跟自己的一个大学同学相识相恋,这就是莫老爷子的亲生母亲。

不过跟莫家的公子不一样,这位女留学生并非大富大贵之家,而是靠勤工俭学自力更生。

俩人原本不是一类人。

但当时全世界都陷入战火,没有人知道结果如何,哪天才是个头。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人的情感容易出现偏差,自以为一时的相互取暖就是找到了人生挚爱。

很快,莫老爷子就出生在美国。

“哇,那他是美国籍?”施小爱突然打断了曹墨蓝的讲述。

“哈哈哈,照理说是。我只能说他现在绝对是中国人。”

战争结束,尤其是国内迎来和平之后,当时的莫家并不赞同所有的子弟都回来,甚至还陆续送了一批适龄的求学子弟到各国。

后来的历史证明,大家族的远见是对的。

莫老爷子的父亲听从家里的安排,继续留在美国,但他的母亲执意回国,并且把年幼的儿子也带了回来。

回国后,她才得知,丈夫在国内早有家庭。

莫家也不是不能接纳她,尤其是她还给莫家生了一个儿子。

不过,一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女性,要她心甘情愿去给人家做小老婆,是不大可能的。

而且,当时丈夫的原配妻子早已育有一儿一女,岁数还都不小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