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82章 皮条(3/4)

李恪对屋外的王中长喊道。

“诺”王中长道。

不多时,黑衣卫对内情报总负责人朱童就出现在了李恪的书房。

“参见殿下!”

朱童给李恪施礼。

“你让鹰卫去跟本王寻找造船技术最好的工匠和航海技术好的船工,将他们送到营州交给刘仁轨。”

李恪向朱童命令道,“但你一定要注意办事方法,多给他们家人留些钱财,要是他们家人也想跟去营州的话,那就让同意他们。”

“诺”朱童道。

“还有,本王需要大唐最好的铁匠,越多越好,你去办吧!将他们也送到并州。”

李恪淡淡的道。

“诺”朱童答道。

等朱童离开,李恪觉得自己也要开始行动,时间不等人。

而他现在迫切想要的是组建汉学院之后需要的教习人员和医学院建立之后需要的名医。

至于名医,他确定了孙思邈,他可是被后人誉为“药王”的一代名义啊,虽然很难找到他,但李恪绝对不会放过孙思邈,他甚至想让孙思邈当中医学院的院长。

至于文学方面,李恪心里还真没有什么人,他决定还是请教自己的老师褚遂良和岑文本。

不过,他想了半天还是放弃了这样想法,他觉得两人跟自己之间现在的关系很微妙,他也觉得没必要再去打扰两人。

因此,他将目光移向了董伯仁,他觉得自己的这个绘画老师绝对会给自己几个牛人。

董伯仁还在北王府,现在还没有离开。

所以,李恪很快就到了董伯仁所住的小院,见到董伯仁,李恪向他说明了来意,董伯仁对李恪此举很赞成,他表示自己可以去学院教书,李恪欣然同意,同时董伯仁还给李恪介绍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谢偃,是跟董伯仁一同仕隋的官员,李恪仔细一思量,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人。

历史记载,谢偃,隋末唐初卫州卫县人,著名文学家。

谢偃仕隋为散从正员郎。

唐贞观初,应昭对策及第,任高陵主簿。

贞观十一年,太宗李世民驾兴东都,谷、洛泛溢洛阳宫,昭求直谏之士。

谢偃上书极言得失,深受太宗赏识,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后拜魏王府功曹。

谢偃尝作《尘赋》、《影赋》甚工。

太宗闻而召见,先为序一篇,言“区宇乂安,功德茂盛”,授偃做赋,偃奉昭撰成《述圣赋》。

帝悦,赐帛数十匹。

时李百药工诗,而偃善赋,世称“李诗谢赋”。

贞观十七年出任湘潭令,卒于任上。

旧唐书等史籍记载,谢偃有文集十卷,《英公故事》四卷,皆佚。

与萧德言等撰《括地志》五百五十卷,为唐代地理名著,后散佚,今存辑本数卷。

《全唐文》第一百五十六卷收其文赋十二篇。

《全唐诗》第三十八卷收其诗四首。

《旧唐书·列传·文苑上》和《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其传。

除了谢偃之外,董伯仁还介绍另一个人,那就是王绩。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