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08章 共享梦境 四(2/3)

的不想来,这么做显得多矫揉造作啊。

种种迹象显出他性格中潜藏的弱点,他在偏远的地方任长官,治绩斐然,堪称能吏。而到王城为官的某段时间,却与同僚争吵不和,使得事事错乱。他总想变动成规,按自己的想法办事,不管身居何处,总愿自为首领。也就是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遇事极难与人合作。

他有才识,有创见,未曾主政之时,就写过许多极好的诗文,老一辈的名公巨卿都对有极好的评价,认为在他古怪的仪表之下,暗藏着非同一般的才干和品格。

只有寥寥的几个人在这一片好评声中持有相反意见,公主的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

所以,该臣上位后,清除新政的阻碍势力时,便把公主的老师给清除了。

心怀困惑的公主给翰飞写信说,让他注意一下新政推行的情况,虽然她有探听消息的暗羽,但暗羽不懂政事,她更想听听翰飞的意见。

于是翰飞在一路悠游的同时,也顺便留意一下国计民生。

新政推行了田苗法,在每年的二月、五月青黄不接之时,由官府给农人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初衷就是为了限制高利贷对农人的剥削,减轻农人负担。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呢,人不分贫富,地不分优劣,更不管百姓想不想要,一律强行摊派贷款。

新法规定,贷款年息二分,也就是说,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两千。这对普通的百姓来说已经很重了,而各地还要加码。

关键是,你必须得贷啊,不需要,不想贷也得贷啊!

地方上的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就成了,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

原本应该充分考虑农人利益的低息贷款,变成了官府垄断的高利贷,而且由于各地执行的尺度不一,有些地方的的利息还要更高。

这等于给百姓套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让他们还没种上地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丞相是有学问的,丞相是有才干的,丞相身居高位却生活简朴,出门连个轿子都不坐,拒奢华,拒纳妾,个人的人品学识让人敬重。

但这些,挽救了不了新法的命运。

他太理想主义,太拔高自己,有些不切实际。他认定了一个目标,却忽略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凡是对他的新政提出质疑的,他都视为阻碍毫不留情地驱除,于是就造成了,他的身边围绕了一群曲意媚上、趋炎附势的小人。

就像公主的老师评价的,他总是自为首领,无法与人合作。

可以想见,那群执行新政的小人会把新政执行成什么样子。

翰飞一路上看到的是,粮食还没收上来,官府就派人到各家各户催要贷款本息。有钱拿钱,没钱就拉粮食,若是没有粮食,就把人押入大牢,逼债索息。

百姓为了还债,不得不变卖家产,卖完家产,就卖儿卖女,甚至典当妻子。

翰飞所过之处,百姓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十室九空,民怨沸腾。

翰飞越走心中越沉重,他曾有过流亡的经历,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有所体会,可从来没有哪一次像现在这样让他深刻感受到民生的艰难。

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

这句话是丞相大人提出来的,可他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却仍然操之过急。使新法产生了相反的效果,陷入困境。

有时候一个有缺陷的能人产生的危害,比一个恶人还要严重得多。

翰飞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公主。

而且,当他快到海边时,他还发现了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