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零八章威震河东(2/6)

,连读书人也对他推崇备至。这才有了陈东等太学生围宫请愿,要求将他官复原职。这让刚刚。登基,满心想有所作为,极力争取民心的皇帝情何以堪?只能把你撵出政治核心,丢到挟西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徐绍明明可以让徐家独占功劳,却非要拉上何栗一起干的原因。

李纲想来也是明白这个道理,在收到消息之后,立即进宫面圣,将个中猫腻挑明。他对赵桓说:“臣之行,无有复返之理。然臣书生之辈,实不知兵,今宣抚陕西,恐误国事。”坚决拒绝这一任命。

可官家更为坚决地不允许他推脱,严令其镇守陕西。李纲甚至使出了杀手铜,以身体有疾为由。乞求致仕还乡养老,想以此为要挟。但赵桓似乎铁了心,连续十三次驳回他请求退休的奏章。就在原先“如鱼得水”的君臣二人关系陷入僵持之际,朝中那位急公好义,刚直不阿的台谏长官许翰,给李纲送去了一封信,信中只有“杜邮”两字。杜邮,便是当年秦军统帅白起被赐剑自别之地。一千年前这位战神的冤死,让本来想跟官家死磕到底的李纲胆战心惊,终于醒悟,与白起那斐然战绩相比,自己的拥立之功确实算不得甚么,于是受命。

到了陕西之后,李纲虽然还算勤勉,但不免有些灰心丧气。徐卫本来以为,李纲到陕西之后。肯定会大干一场,哪知道一切都是依循旧例,墨守陈规而已。

议论好大一阵后,刚到午饭时分,李纲出于对徐家兄弟的喜爱而留饭。当时有人来报,说廊延张大帅已经入城。李纲素知张深乃徐彰老部下,便命徐胜去迎。而把徐卫领到了书房之中。

徐具端起新茶又喝一口。苦笑道:“再喝宣抚相公这杯茶,就知道午饭没荤腥。”

李纲这才会心一笑道:“知我者,子昂也。”

这两个忘年之交凭文案而对坐,徐卫的身份官阶虽与李纲差着十万八千里,但后者对前者却是分外看重。当初徐九在紫金山一战成名入京后,李纲对他还没有特别的印象,不过后来他受赵桓委托,秘密召集武臣商议抗金之策,徐九提出了集结各地之兵,布防于河北的策略,方使他刮目相看。以至于徐九行冠礼时,他不清自到。

后来金军二度南侵,他已经被贬出朝廷。但仍密切关注战局,当得知徐卫一把火烧了斡离不的粮草物资后,李纲在安置之地仰天大笑,欣喜欲狂,甚至对妻子说,生子当如徐九!

两人沉默一阵,李纲开口打破僵尸:“子昂啊,你素有见识,依你之见,从今往后,宋金局势将如何演变?”敢情这位陕西军政大员把徐九当成未卜先知的神棍了。其实也难怪,谁叫这小子连续几次准确“预测

徐卫一语惊人:“从今以后宋金局势走向,都在相公身上。”

这话却让李纲摸不着头脑了,我都被撵出东京,根本无法参与朝廷枢要,还能有使上什么劲?遂问道:“子昂此言何解?”

徐卫伸手想去端茶杯喝一口,想起那苦涩的味道,又缩了回去。回答道:“两河沦陷已成定局,往后金军进兵方向,便以陕西为主。”

李纲听到这话眉头一皱,两河一丢,东京根本没有任何屏障,金人若再来,该是直扑卑阙才是。陕西五路被几代人经营,强兵之名已垂百年之久,且此处不比两河地势平坦,金人想图陕西,恐怕没那么容易。因此笑道:“不至于吧?”

徐卫望着他,沉声道:“东京早晚必陷。”

这一语之威,竟惊得李纲将手中茶杯失碎,东京可是天子所在!可是再震惊,李纲也不得不承认,从前两河在手,我朝在金兵来袭之际,也不得不四处调兵拱卫京畿。以徐九为代表的武臣拼尽全力,能救一次两次,可难保真无一失。现在两河丢了,东京暴露于金人铁蹄之平,沦陷,的确是早晚的事情。

“种师道去世前,曾建议官家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