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章 徐卫的转折点(2/3)

官们心里本就不以为然。你现在还蹦得这么高?这事你说了算么?最终还得宣抚相公点头才成!

马扩因为帮腔,被万俟离一顿狠毛!你算哪根葱?一个有历史问题的犯官,不是宣相提拔,你现在还在深山里当流寇呢,有你说话的份么?不是你马家父子蒙蔽圣听,促成海上之盟,能有今天女真南侵?你现在就该以死报君王社稷,怎么还极力鼓吹弃守关中?你是什么居心?

李纲一瞧大多数人都反对。当时也没表态,散了之后,将徐原单独留下。

盯着万俟商等人离开大堂,徐原仍旧忿忿不平。这帮东西,站着说话腰不疼,打仗是你上还是我上?书生意义,空谈误事,娘的!

李纲这几日茶饭不下,也睡不安稳,脸上似乎都泛着黑色。尤其令人注目的是,两边鬓角竟在不知不觉之间全白了。官员们走后,他步下堂来。随便寻了个位置坐下,又对徐原道:“义德坐下说。”

徐原要说跟李纲有什么交情谈不上,但知道他对徐家老九极是器重,又是铁杆的抗战派,因此对他比旁人多敬几分。抱拳一礼后,方才落座。

“方才你也看见了,大多力主坚守关中

话网开了个头,徐原性急。不耐道:“宣相,坚守坚守,至少也得可守吧?这关中一马平川,怎么守?不是长金贼志气,女真大军一过黄河,关中就等于是沦陷了。所幸。完颜类宿中了种太尉的计,被引到定戎去。现在粘罕卷土重来,压根不靠近渭水。廊延一失陷关中就已经袒露!”

李纲没有打断他,耐心地听完之后,问道:“若守长安,你有把握么?”这话其实根本不用问,徐原的态度已经是

后者似乎不想把重复过多次的主张再说一遍,略一思索后,反问道:“宣相,若要坚守关中,兵马自何处来?”要跟金军在关中大战,不说多了,至少得十万八万兵力吧。

李纲沉吟道:“陕华、泾原、秦凤三个帅司的兵力加起来,就已经过十万人,况且还有都统制曲端手里的部队,应该足够吧?”

这话如果是旁人说的,徐原早火冒三丈了,打仗不是比人多!但李纲为文官,不懂军事也正常,况且人家是陕西最高长官。因此,详细解释道:“宣抚相公,先曲端会不会来是个未知之数。其次,就算把种太尉、徐卫、赵点和卑职的兵力加起来,也无法保证战胜金人。自古以来,征战重地利,骑兵利旷野,步军利险阻,在关中和金人决战,诚为不智。此外。宣相试想,如果我等在关中战败,后果是什么?。

这一点李纲倒是十分清楚。如果集结几大经略安抚司的兵力,万一战败,也就等于宣告陕西沦陷。因为你把部队都集结到关中来,打败之后,金军接收城池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照义德的意思,关中是必弃不可?。李纲沉声问道。

徐原也叹一声:“卑职世受国恩,若宣相执意于关中会战,我必身先于士卒,蹈死不悔!只是倘若战败,则全陕尽失。”这就有点违心了。其实他早就打定主意,如果上头不听劝,非要在关中平原与金军决战,他哪怕背咋,违节的罪名,也坚决不从!

说完之后,他去看李纲反应,只见后者双手平放在椅子扶手上,低着头。看着地面良久,最后才点点头:“本相知道,自宣和之变始,你们徐家三代人驰骋沙场为国征战,忠贯日月,世所共知,罢,容我细想。

徐原站起身来,俯拜道:“盼宣相早作决断。”语毕,倒退着到门口,方才转身而去。

留下李纲一人独坐堂上,越显孤寂。若退守秦陇。放弃关中。天下必然震动,朝中言官不会放过自己,至少也是夺官去职,安置某处。如果坚持于关中决战,败了自然也是丢官,但至少还有一线希望。

为自己考虑,当然要集结西军主力与金军血战到底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