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300章 励精图治(上)(2/4)

长嘛。

“自从主公开了这所无名书院后,邺西城的治安好了不少,六镇鲜卑们也老实了很多,他们的子弟在这里读书,不亚于人质。谁敢闹,就是不把自家子弟当回事,主公这一招釜底抽薪,可谓是妙哉啊。”

李德林由衷钦佩的说道。

六镇的那些俘虏,当了两年的奴,现在脱了奴籍,反倒是不好管理了。从军是他们最好的出路,然而,从军的话,要么这些人出工不出力,要么,平时乖巧,关键时刻却是会直接给你一刀!

你是用还是不用?

高伯逸利用三台的根基,稍微装修下,开个“速成学校”,给没有出头之日的六镇鲜卑子弟开了一条路。

虽然这条路不容易,也得跟邺城其他的普通人家子弟竞争,但怎么说也比暗无天日强太多了!人就怕没有盼头,一个人这辈子可以苦一点,但是如果祖祖辈辈都要苦下去,那么造反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而高伯逸用服徭役和无条件从军,来支付家族子弟入学的花销,可以说是神来之趣÷阁,双赢的买卖。

六镇鲜卑认为他们不会被高伯逸当做是“消耗品”,因为如果消耗掉了,那么谁来支付学费?

而官府也不用担心这些人造反,因为他们的子弟,已经从邺城的“外人”,变成慢慢融入到这座城市的“自己人”。

读书难道不比跟自己一样去战场上刀口舔血要舒服?

哪个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过得舒服呢?

而这些人出来以后做什么呢?

给官府打杂,做各种需要粗通文墨才能做的事情。至于以后能混到什么地步,全靠自己造化了。

“对了,洛口仓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高伯逸不动声色的问道。

今年齐国粮食丰收,再加上没有打仗,粮食消耗的“预期”远远跟不上,造成了粮价暴跌!在此紧要关头,高伯逸命邺城中枢平价从自耕农手里收购粮食,并囤积于各地水次仓。

由于自耕农及时得到了购买粮食种子(这个年代粮食种子就已经专业化了),以及归还贷款的资金,因此大规模破产和向世家借贷卖身的事情并未发生。

这应该是他们这几十年来,过得最舒坦的一个年关了。

北齐官府此举极大稳定了各地的社会秩序,今年临近春节的时候,邺城街面上看起来比往年热闹了许多,很有些“盛世美景”的幻象。

粮食收上来了,府库堆得太满,无处安放。于是高伯逸在朝会上提出,在洛阳以东,巩县东南兴建超大型粮库,并命名为:洛口仓。

并由荥阳郑氏出面,组织徭役兴建粮仓,设计有三千窖,每窖可藏粮八千担,规模之大,可谓是骇人听闻!

为了让工程顺利完工,高伯逸任命郑敏敏之兄长郑元德为洛州转运使,专门负责督造洛口仓。之前名不见经传,只在淮南偶露锋芒的郑元德,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这其间高都督与荥阳郑氏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交易,那就不得而知了,总之,为了让儿子升官升的更快,他爹郑述祖几乎把吃奶的劲头都使出来了。

工程的进度颇为喜人。

“回主公,已经完成了一部分,并且开始存粮。由于洛口仓颇大,因此要建成不是一天两天。卑职觉得,一边收,一边建,灾年放粮,丰年收粮,两不耽误。”

李德林拱手说道,他在心中早已打好了腹稿,知道高伯逸会问什么事情,这是当宰辅的必修课了。高伯逸虽然不是齐国皇帝,但是现在随便找个人问问,又有哪个傻子会把龙椅上的儿皇帝高潜当回事?

只是很多事情涉及到“政治正确”,不方便说出来罢了。

“杨愔做事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