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 原来这么复杂(2/3)


杨晞不知道哥舒翰要和他说什么,但知道肯定不是普通之语,一定是很要紧的事。杨晞当然不认为他来潼关后的所作所为折服了哥舒翰,让这位老将对他言听计从,一心一力地协助他。他知道哥舒翰如此做最大的可能就是对潼关兵败心生内疚,怕因此导致一连串的恶果,危及长安,也怕受到朝廷的重处,因此才暂时抛弃前嫌,与他一道齐心御敌,并私下或者当众表示对他的支持!

要是潼关之险解除了,或许就是各人露出本来面目的时候!

他静等哥舒翰对他再说什么!

哥舒翰下意识地瞄了洞开的门,没发现有什么不相干的人站在外面后,也即开口:“杨兵马兵,朝中一些大臣之间的争斗你定有耳闻,但潼关诸将之间也有争斗你可能就不知道了!刚才召集议事的诸将中,就有一些是死对头,在此前一段时间,他们时起争斗,彼此不服!唉……这也是灵宝兵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啊!步兵指挥使李承光和骑军指挥使的王思礼之间的矛盾就很尖锐,连本帅都没办法!”

听了哥舒翰感慨过后的一番诉说,杨晞也将事儿弄明白了!

原来朝廷在听从宰相杨国忠的建议,以失律、怯战等原因处斩了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大将后,派在家养病的哥舒翰前往潼关,但这些年哥舒翰所患风疾愈来愈严重,连行路都不太方便,更不要说处置大量军务及训练军士,可以说在抵达潼关后,军务大多都不能亲自打理,只能将政事悉委于行军田丘良,令军中大将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但王思礼、李承光二人争执不和,时常军令不一,田丘良又不能服众,哥舒翰对此很头疼,但也没太多办法调和,因为这关系到朝中一些势力之争。

这次出潼关作战,原本哥舒翰已经做好了叛军伏击的准备,但因为王思礼和李承光相互之间配合不好,以致王思礼所领的前军陷入叛军的包围后,李承光没能及时派兵救援。不过随后李承光部也遭到了叛军的突袭,损失惨重。王思礼、李承光最终不能有效节制部下,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导致溃败的发生。要是诸将之间没有私怨,能协同配合作战,此次灵宝之战不可能败的这么惨的!

“原来如此!”听了哥舒翰所说的话,杨晞一阵愕然,没想到潼关诸将之间竟然还有这般恩怨,他也清楚王思礼是哥舒翰的心腹爱将,而李承光一直不被哥舒翰器重,是偏向他父亲杨国忠的人,此次他率军出征前,杨国忠也曾和他说过,潼关军中,监军宦官边令诚及李承光等几人是可以信任的。

看来灵宝兵败除了杨国忠的馊主意外,还有潼关诸将内部不和这一重要原因。

这是一个历史定数啊!

不过杨晞并没看到监军宦官边令诚,也不知道此人是否在兵败时候遭遇非命,还是逃回长安去了。

当然现在的杨晞最需要的就是手下将领的支持,无论是边令诚还是李承光,及其他将领,要是不能得到这些人的支持,再闹窝里斗,怎么可能将潼关守住呢?杨晞也庆幸哥舒翰在潼关防守之大战打响前,听哥舒翰说这些,他肯定会采取对策,争取得到所有将领支持的。

不过他也从哥舒翰所讲的话中听出了明显倾向,那哥舒翰的意思是肯定王思礼,否定李承光的。但对于他来说,这一切并不是很重要,他可是知道的,王思礼曾蛊惑哥舒翰想办法将杨国忠挟持到潼关,杀而后快的。要是王思礼不是哥舒翰的心腹,怎么可能说这样的话,提这般建议呢?诸将之间的矛盾清楚了,也是件好事,或许可以利用这些将领之间的矛盾,或者利益之争,让他们都听服于他!

但这点意思是不能表露在哥舒翰面前的,杨晞在听了后,只是淡淡地说道:“多谢哥舒元帅的提醒,末将会留意的!这些人真是胆大妄为,连哥舒元帅这样军功卓著的名将所下命令都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