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009章 懒汉与老师(1/3)

第009章 懒汉与老师

一九四九年的春天,在山东省的东北部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面,一户姓田的人家,出生了黑黝黝的男娃子,爹娘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他田文喜。

在村里面,田文喜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在父母的呵护下一天天地茁壮成长着。一晃十四年过去了,田文喜也十四岁了。十四岁的田文喜已经有了山东大汉的模样。也是那一年,他的父母患疾病双双去世了,家中只留下了田文喜一个人。

田文喜哭哭啼啼地找到了田氏家族的族长,族长要求他和其他人一样,下地做活,挣钱养活自己。现在的他,是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一身力气,是完全可以做活的,养活自己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怎奈,田文喜虽说生的体壮如牛,有着满身的力气。但是,他生的却是一身的懒肉。他这个人还有点滑头,害怕累,他一点也不想去种地,靠力气吃饭。

田文喜靠着东家一口,西家一口,过着游手好闲的日子。渐渐地,他变的颓废,无斗志。猥琐,胸无大志。懒得他几天都不会洗一把脸,眼屎鼻屎都堆成了堆,令人作呕,成了远近闻名的一个懒汉。

人常说“关掉一扇门,便会打开一扇窗”,这话一点也不假。别看田文喜那么的懒,要是让他听起评书来,他就一点也不懒了。在他牙牙学语的时候,他就喜爱上听评书了。无论哪个庄子里有说书的,第一个赶过去的一定是田文喜,最后一个走的还是田文喜。无论有多远,无论路多么难行,他都会赶过去,聚精会神的听书。一到了书场,他一点也不懒了,打起精神头来,也不累了,也不饿了,更不感觉困了。一听就是几天几夜的时间,甚至是跟着说书的先生走乡窜寨的听书,一听就是几月时间。

这天,庄子里也来了一位说书的先生,这个说书的先生已经是第十余次来庄子里说书了。村里的人也尤为喜爱他演说的评书。田文喜更是喜爱他说的评书。反正是,这位说书先生每到一处,他的书迷都是黑压压的人头一片。

虽说这个说书先生已经来庄子里说书十余次了,庄子里的人对他都熟悉的透透的了,但是,庄子里的人都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家住在哪里?田文喜曾经问过说书的先生,说书先生只是笑而不答。

庄子里的人只是知道,这位说书的老先生是一个江湖老艺人了,他有六十几岁的年纪,他的评书演说的特别的好。人们知道,他在说书界里混了五十余载了,他辗转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这一代说书,东北三省也是他常去的地方。人们还知道,他十几岁学艺,行走江湖五十余载,没有娶过妻子,还没有什么亲人,连一个门徒都没有收过,只是一个人独自流浪江湖。他居无定所,算是一个纯粹的流浪艺人。人们送给他了一个雅号,都喊他流浪者说书先生。

流浪者说书的时候,装扮总是宽松的衣衫,头戴礼帽,手拿折扇,有着一种典雅的身份。他开口说书的时候,用一种语言,一种表情,一招一式,或在眉宇之间的变化,能使听众知道是书中某个人物的出场。他在演出风格上讲究帅、稳。台风落落大方,在发音吐字上,讲究稳准,注重抑扬顿措,一句砸一坑,在刻画人物,抒情说景上,善用赞赋,贯口的活儿,使其活灵活现,使听众如临其境。流浪者说书先生最擅长说的是小段,一会一个故事,绝不含糊。他说的书还都是恪守着道德观念,具有较深的说教气息。而这也不是他的专长,他的专长是煽情,听他说书的人必须是想要准备好一块擦眼泪的手巾,他的唱腔里面更是夹杂着流浪艺人的些许的伤感和无奈,心动之处,往往会泪如雨下,也会让听书的人泪水连连。大概自己流落的处境和他半生的奔波都与他嘴下的众多悲剧小人物形成了共鸣吧!

在那年那月里,农村的文化生活尤其的落后封闭,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极其的匮乏。农民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