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由楫的空白圣旨(2/3)

乱使用的,请皇爷爷放心啥的。

圣旨这种东西,能够随便乱写、乱发,拿来浪费吗?

回到十王府之后,朱由楫宝贝一样的看着眼前这十道已经盖上印玺的空白圣旨,这可都是好东西啊!任命少年新军的教导根本就用不了这十道圣旨,对于任命谁做少年新军的教导,这在他的心里面也早就有了合适的人选。

自己的老师孙承宗就是最好的人选。然后便是杨嗣昌、洪承畴和孙传庭。

孙承宗自不必多说,被后世誉为明末最后的战略人才;杨嗣昌、洪承畴与孙传庭三人都是经过一系列战事检验过的将帅之才,不趁着这个机会将他们收到自己麾下岂不是太浪费了。

尤其是杨嗣昌与孙传庭,这两位绝对是可以放心大胆的好生培养的。两人对大明朝的忠心那是毋庸置疑的,二人的能力自然也是没得说的,虽然最后在历史上的结局都是因为作战失利而自尽,但是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朝廷和他那位五弟身上。

至于洪承畴,虽然在历史上后来剃发投降了螨清,利用自身对大明士绅、官僚阶级的了解,帮着螨清迅速的占领统一了江南地区,并镇压了各地的反抗运动,残害了不少仁人志士,但是有一点无可否认,那就是此人在兵败降清以前,那是真的为了大明江山尽心尽力的在镇压各地的起义和叛乱,取得了不小的战绩,而且后来和螨清作战战败也不能怪在他的头上。对于洪承畴此人可以用,不过朱由楫却也在心里面的地位上对此人打了一个折扣,因为这人能力没得说,就是这民族气节这一块实在不咋地。

三人在镇压内部的农民起义和叛乱的时候,都曾经一度差点儿就将李自成、张献忠给彻底剿灭了,只可惜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竟全功。

这三人都是大明历史上难得的帅才,而且恰好还都是文官。不过以朱由楫通过对历史上三人的评价和能力来看,他认为杨嗣昌无疑是更具被有战略眼光的,至少可以算的上半个战略人才。

说实话,朱由楫对于大明朝的文官也并不是很讨厌,只是出于目前的身份利益,还有凭借记忆中的历史记忆,而且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不得不在某些时候和文官们为敌。

至少文官集团也不全都是一无是处,还是有些忠正能臣的,虽然这在文官集团庞大的基数上任旧只是一小部分。

只能说,文官这个集团真的是良莠不齐,好坏混掺,这就是一个矛盾的利益集合体。

大明朝的文官集团和两宋时期、以及后来螨清时期的文官集团还是有所差别的,两宋的文官和皇帝虽然是君臣,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更加趋近于和皇帝属于合作型的君臣关系;大明的文官集团在国朝初期完全就是被太祖、成祖绝对压制,到了仁宗、宣宗时候开始抬头,经过土木堡之后开始做大做强,然后制约的皇权,搞得大明的皇帝没脾气;到了螨清时期,文官集团就完全变成了一群可怜奴才,对皇权起不到丝毫的制约作用了。在唐、宋以及大明朝的时候,文官大臣们在多数时候是可以直接喷皇帝的,但是到了螨清时期,文官集团屁都不敢放一个。

唐宋时期,文官可以把口水都喷到皇帝的脸上,将皇帝的袖子都撕扯拦了都没啥事儿;大明的文官喷皇帝,大多数时候也就是被拖了裤子打屁股,也不会直接拖出去砍了;但是换到满清时期试一试,直接就给你拖下去咔嚓了。

朱由楫深知不管什么权利,还是应该要有所制约的好,没有了制约的绝对权利,只会造就绝对的**。

文官集团还是不能一棒子给打死了,况且自己的麾下将来也是少不了文官集团的人效力的。

让孙承宗做少年新军的教导,这事找个机会随意与他说一声就行了,不必专门写一道任命,孙承宗本就是自己老师,学生请老师帮忙完全没有问题;倒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