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章 衣冠复古新风尚(2/3)

始渐渐的有所流行,尤其是嘉靖朝之后,编练嘉靖皇帝本身在冠服之上都做了一些改动,对于民间的这些现象,朝廷官府自然也就懒得去管了,反正只要不出现僭越的行为,比如你一个商人公然穿着绫罗绸缎也就算了,还敢穿着朝中官员们才能穿戴的冠服这就是绝对不允许的,若是龙袍、蟒衣那就更是如此了......

所以,文人士子们发起的“衣冠复古”风潮,在大明的朝堂之上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更没有什么官员吃饱了撑的去跳出来反对、写什么文章进行指责的,就这麽任由这股风潮在京师当中流行开来,然后慢慢的再从京师向大明朝的全国各地流行传播。

纵然有那么一两位这样的官员,也都迫于他们自家那位河东狮的淫威而选择了屈服,选择了融入大流。

不过这些更多的都还是只在大明的中、上层阶级之间流行,跟大明最底层的普通百姓没有什么关系的,尤其是那些军户、农户,还有一些靠着卖些苦力挣钱养活自己和一家老小的百姓们来说。

至于原因嘛,也很简单,其一是因为历朝历代处于底层的百姓们在穿衣上并没有多高要求,只要能够穿的暖就可以了;其二劳动人民不像贵族、士大夫、读书人那样平常不用干活、做工什么的,他们是需要重地干活、做工的,对于衣着上自然是怎么简单方便怎么来,怎么结实耐穿怎么来了,而且到目为止他们衣服样式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其三便是他们没银子,经济条件是有限的,想要换新衣服是需要花钱的,而他们手中的银钱来之不易。

当朱由楫得知大明的京师的文人士子们竟然掀起了一股“衣冠复古”的风潮,并且还渐渐有了往京师以外扩散的时候,还是颇有些吃惊的,不过很快便在心里想明白了这其中的缘由。

所以,并没有引起他太多的关注,朱由楫只是一句知道了便没有了下文,对于大明朝以前的一些衣冠样式能够在大明重现,他还是乐意看到的,毕竟这也算是华夏的文化传承,自然不应该被忘记的。

何况,这也更加有助于在整个大明全国传播汉家的衣冠礼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人知晓汉家的衣冠传承,增加人们对于汉家衣冠的了解和认同,增进与提高百姓们对于汉家衣冠文化的自豪感,让汉家的礼仪文化对百姓们更加的有凝聚力。

若是真的到了有那么一日,当面对螨清入关颁布的剃发易服政策的时候,就凭这些,到时候定然能够掀起比原本的历史上出现的抗清运动还要来的更加声势浩大,也要更加的猛烈和汹涌。

何况,大明之前的各朝代也确实有一些形制的衣冠,那是男的穿着俊逸潇洒,女的穿着明艳清丽,看着就很讨喜的,在大明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够给人的以不同的气质感觉。

这股“衣冠复古”的流行风尚,从民间也传到了宫中,让宫中的那些嫔妃们也开始穿起了前面各个朝代的裙装。

最重要的一点是,无论男女都有爱美之心,朱由楫自己其实对于大明朝之前的某些形制的服饰也是比较喜欢的,他在后世的时候那也是非常喜爱汉服的,只不过一直没有什么机会接触而已。

现在既然自己重生到了大明朝,在要保证华夏衣冠传承,礼仪文化不被螨清给打断、破坏的同时,身为大明朝的兰陵郡王,自己最喜爱的明制汉服已经穿在了身上,现在有了机会,对于被后世人们称作为:秦制、汉制、魏晋风、隋制、唐制、宋制啥的汉服,自己无论如何自然也是要体验一下的。

所以朱由楫在此之前便让曾富泽领着锦绣绸记的裁缝,按照自己的身高体型对尚书形制的衣服中,他认为比较好看的都各裁剪了一套;而且还吩咐给陈清越,以及她的三个妹妹朱徽妍、朱徽婧、朱徽媞也都裁剪的有女装。

况且,华夏自古便有一个上有所好,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