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节136 凛冬将至(2/4)

台!

煤气坦克听起来似乎没有蒸汽坦克带感,但问题是这玩意实用啊!

肖恒稍微估算了一下,这煤气坦克的重量和煤气机功率,在搭载了减重的坦克炮之后差不多也能开出20公里左右的时速!

比起笨重的只能开到5至8公里时速的蒸汽坦克简直不要太先进了!

只是以肖恒他们目前的生产力,想要生产一根这样高性能的炮管差不多要整个钢铁厂满负荷运转一个多星期,期间其他的工作只能全部停摆。

这个工时成本可就太高了,目前的钢铁厂可是马车已经是舰船制造的核心,完全停摆的代价还是太大了,不是现在的肖恒他们能承受得起的。

所以最终75炮的炮管最终也只是造了这么一根而已,至于新船上预定的船艏炮和船尾炮……肖恒决定改图纸!船艏炮位直接取消,增加一面三角帆,再拉上船艏帆……完美解决了预留炮位空荡荡的问题!

至于关鳞……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老婆”还没造好就被削弱了一波。

……

转眼间秋去冬来,临安府迎来了今冬的第一场雪。

今年的临安府经历了太多的事情:

先是年初战争突然爆发大量逃民涌入,就在许多人觉得情况不妙的时候又迎来了“百年大捷”,秦荐秦大人一战成神。

然后就是临安府内的各种新花样变着翻的出,仙云台刚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惊为天人,直到《岳飞传》后整个临安大剧院轰动全城,而岳王庙外的跪像虽被撤了,但仍是屡禁不绝。

总有人将木制的、草制的甚至是泥瓦陶人儿放在岳王庙门口,它们或大或小或精致或粗糙,但它们都有同一个特点——那就是跪着。

除了这些大事儿之外,临安城里好吃的、好玩的也多了起来,尤其是报纸的出现可真让临安城的百姓在茶前饭后之余多了不少消遣……甚至还激励了一批闲汉开始自学汉字,也算是教人向善了。

另外街巷胡同之中忽然冒出不少卖肥皂的、卖糕点的,不用问这都是从报纸上看来的方子,还真有不少人靠着这些方子盖了房子、讨了媳妇……至不济也让生活条件改善了些。

整年虽算不上风调雨顺,但粮食还是按时收割了,所以米价不贵,布匹质量更好了,价格也比平日里便宜了许多……种种悄无声息却又实打实的改变让所有人的不禁感叹今年是个好年头。

而且临近年尾了,这好事居然还没完——金人真的把应天府还回来了!!

黄世忠黄相爷亲自跟着金人的使团去了应天府,然后就地接收了应天府的衙门、城墙……最后连周边的土地都要回来了。

拥堵在难民营里的逃民跟着黄相爷一起回到了家乡,甚至还拿回了自己的土地……至于全家死光了已经无主的土地,也被官家亲自下令划给了无地之人。

随着难民散去,大街上再没有那些苦哈哈给点吃的就什么都愿意干的男人,也没有头插稻草的妇人和小姑娘了。

再加上地面上厚厚的积了一层雪,这曾经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居然也显出一丝冷清。

老唐掌柜坐在临街的座位上,斯文的拿着眼镜并轻轻呵出一口白气,再掏出一块绒布小心的擦拭玻璃镜片。

眼见着天气也是一天天的冷下来了,尽管脚下生着火炉但仍然觉着阵阵寒意直往骨头缝里钻。

“下午去泡个澡吧……”老唐叨念着。

这人一老了身体制热的能力就下降了,平日里就总觉着冷,往年每到这个时候就觉着日子难过。

不过今冬倒是与往日不同,主要是有了便宜又耐烧的蜂窝煤——这亦是从那报纸上看来的点子,谁曾想煤粉和黄泥和在一起仍能烧得比柴火都旺呢?

往年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