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节110 恭州纸贵(3/4)

》上。

在与周旭庭讨论着修改了不少常识性的错误之后,又请来了黄世忠黄大人给文章做了个序,这逼格一下子就上来了。

之前周旭庭回来的时候,肖恒就有意识的宣传《东游记》的事,而这件事也终于是让死水一般的士林开始活跃起来。

自从蒙元南下开始,由于肖恒提早布置接连警告的关系,不少达官显贵都在蒙元南下之前就逃到四川了,而当临安被破时,满朝文武可以说有大半都跟风逃到了蜀地。

在这种情况下,小小一块蜀地可以说是聚集了整个南宋过半的文人墨客,如果赵朞回来的话当场就能重组出个新朝廷出来。

这些文人刚刚抵达四川的时候还算老实,而等秦府真正站稳脚跟之后这些人就开始想搞“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那一套。

在他们看来,这朝廷终究还是要靠他们这些读书人才能运转起来的,所以他们要求特权也是理所应当的。

最初肖恒对他们的态度比较放任,然后自然而然的就冒出来好多出头的疖子……等挤完这几个而疖子,整个士林终于安定了下来,不敢再要求什么东西了。

不过这些人仍然颇有身家,再加上本身的学识的关系,即便他们不再冒头也依然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现在之所以蛰伏只是为了避开秦府的锋芒而韬光养晦罢了。

对于这些人,肖恒既没有利用起来,也没有残酷镇压,反而就这么晾着他们——只要他们不串联、不造反,秦府就不会对他们出手。

而这也渐渐成为了秦府与士林之为数不多的默契。

不过这并不代表肖恒就会对他们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了。

这些人有着巨大的声望、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财富,而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一时人杰……光是识字这一点就大有用处。

然而这些生于封建王朝,满脑子都是个人利益的文人士大夫与秦府的理念不合,绝对不能直接拿过来就用的……否则将来必然会出大问题。

可对这些人的筛选改造工作也是个难题,肖恒毕竟不能把所有人都抓起来关进看守所,然后强令他们学习秦府精神……

毕竟强扭的瓜不甜,而且副作用也大。

最好是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性,让这些文人墨客主动转变想法观念,最后再为肖恒所用。

这个问题看似很难,但实际执行起来却远没有想象中困难。

利用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周旭庭以及他所撰写的《东游记》就是肖恒跑出来的鱼饵。

士林中人为什么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入朝为官吗?当官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所有读书人的终极梦想——看看多少大诗人都因为当不上官而郁郁不得志就知道了。

而现在秦府与士林最大的矛盾就是秦府关闭了士林向上爬的道路。

不过科举这玩意肖恒是真的不准备开了,一方面是因为没多大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科举出来的官已经适应不了秦府的需求了。

在没有科举,上升无门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了一个士林中人似乎爬进了秦府的官僚体系内……甚至还有了“奉旨写书”这样的荣耀!如此大的新闻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士林才子们的目光,以至于尚未开印就已经有不少人跑到书局去打听了。

等到第一版5000册开始发售之后,不过是转瞬之间就销售一空!紧急加印的5000册也不过是一下午时间就被饥渴的文人们买光了!

天知道蜀地一共才有多少读书人?两批一万册加一块售卖时间也不过是一个上午加一个下午罢了!

肖恒怎么都没想到这个试着改变士林风向、推动白话文写作的《东游记》居然会如此抢手。

事实上士子们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