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 变化(1/4)

1988年的9月下旬的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到达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社会的繁荣空前。

这不仅仅体现在股市和楼市再创历史新高,身处其中的人们纸醉金迷,在物质的狂欢中追求极致的奢华,拼命的挣钱和拼命的花钱,

也体现在了东京巨蛋开幕,并且成功举办了泰森的拳赛。

还有青函隧道和长濑大桥这两个投资巨大,耗时数年的基建项目也终于得以建成开通。

可以说,现在整个日本无论是人们的信心还是荷包都是鼓鼓的,全都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

所以尽管宁卫民离开日本东京只有不到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但当他回来的时候,还是会为了日本社会方方面面的诸多新变化,而感到惊奇和新鲜。

首先,就是消费环境方面。

是的,这个时代日本社会已经达成的共识是——刹那主义。

说白了,就是及时行乐的意思。

为了赚钱,日本各个行业的商家也是丧心病狂,不断的鼓励这种享乐主义。

不管国内国外的任何节日都死命地往情人节上靠,除此之外,还推出各种会员日、纪念日等等各种活动吸引年轻人消费。

在商家的忽悠下,在每一个节日或者什么纪念日,情侣们都要互送礼物,且为了攀比,劳力士、等奢饰品也屡见不鲜。

通常日本未婚朋友之间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男(女)朋友送了你什么礼物?”

于是不仅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都被洗脑成功,坚定不移的成为了“消费狂热”的爱好者,现在就连还在上学的少男少女也深受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变成了沉溺在物欲中的商家猎物。

如今的日本东京,公司职员都开始以日产西玛为代步工具了。

这款车以其足以能和奔驰、宝马这些车媲美的豪华配置和强劲性能,迅速赢得了日本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当时日本市场上的热门车型。

而学校中的少年男女们,无论是通过从家长手里拿到的零花钱,还是通过自己打工和援助交际换来的金钱,买古琦、香奈儿和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但这仍然不是日本社会消费潜力的全部。

因为就连到了这个时期,甚至就连一向奉行勤俭的日本中老年人也成了国外消费的主力军。

当宁卫民回到日本的时候,一个新词成了日本报纸上经常会看到的字眼——欧巴桑大队。

这个词是指,一到假期,一堆烫着卷发,穿着人字拖的大妈坐着飞机出国到处疯抢名包香水。

她们会旁若无人插队喧哗,无视禁烟标识,随意触摸博物馆藏品。

为此,梵蒂冈已经出台了专门针对日本人静肃令。

比利时和意大利的人文景区则开始限制日本人进入。

美国的时代广场开始有了日语标识,禁止日本人大声喧哗,乱扔垃圾。

《每日邮报》甚至对这种现象专门发文讥讽,标题就是《素质低下的日本游客》

于是随着“欧巴桑大队”名声迅速享誉海外,日本的外务省和日本媒体都坐不住了。

外务省为了挽救日本的民族声誉,不但让媒体发文呼吁,甚至专门为出国旅游的这些大妈,把文明行为提示在飞机上放的地步。

但是很可惜,效果不大。

宁卫民从大和观光收到的信息反馈就是,对这些欧巴桑,旅行社是既渴望又头疼。

这个群体到了外国,是真的愿意爆买,消费力超强。

但是她们惹来的麻烦也是真多,旅游团几乎处处遭受白眼,需要花费大力气去替她们各种擦屁股。

而得知这些情况后,考虑到最近自己拉杆旅行箱的销量也因为这些欧巴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