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章 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2/4)

霍海傻眼了。

几十个村民,其实只有最健壮的那几个身上背着几个麻布袋子,原来,褚玉所说的五石粮,并非是隋唐以后的那种60公斤左右重量的大石,而是这个时代,30公斤都不到的小石。

因为,东汉一石等于四钧,四钧等于一百二十斤,而一斤虽然有十六两,但加起来只有两百多克重,比霍海预计的数量直接少了一半多。

“霍先生,粮食我们带回来了。”王当脸上满是汗珠,进屋就对霍海道。

背的粮食最多的他显然累的不轻,但是霍海可以从他的语气中听出喜悦的心情。

朝他点了点头之后,霍海直接打开了那些粮袋,得,并非后世大家食用的米面主粮,而是一些黄豆。

豆在这个时代,又叫菽,乃五谷之末,之所以排在末尾,是因为它产量不高,多吃会出现积食胀气的症状,通常是给马食用的精料。

当然,豆子之所以不好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时代的烹调技术不发达,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可不是我们后世经过烹煮,精准的比例调配,过滤去渣,按压之后得到的豆腐。

他只是偶然的发现,在磨出来的豆浆里加点石膏,会使豆酱凝聚成块而已,如果味道好吃,从汉代到唐代的文人墨客,不可能不写诗句称赞,直到宋代,制作豆腐的工艺被改良过后,它才成为了明文记载的主要食品。

“你辛苦了,先歇一会,我带大家找点水来把这些豆子煮给你们吃吧!”霍海实在是不想把车厢里面的东西都拿出来给这些村民们吃了,便主动的揽下了帮他们找水做饭的活计。

在闹旱灾的地方找水,可是个技术活,从王当家里还能储备一些饮用水,霍海就能预判这场旱灾的程度了,田地里的庄稼农作物是很难种活的了,但是,人的饮用水,还没有完全断绝,不过得用些方法才能弄到。

身为一个走村串乡卖货的货郎,菜刀,锅铲,铁锅,铝锅,镰刀,剪子,锅铲,锹头,犁头这些农村人都需要的农具和生活用具,那是他必卖的产品。

很快,霍海就从货车上找到了几个崭新的锹头,找了几根差不多粗细的木棍给穿了上去之后,这就是锹了,喊了几个年轻一些的村民,让他们带着自己往他们平时打水的河床走去。

知道自己的力气可能不如他们,霍海只负责找位置指定他们挖,不一会,几个半米多深的坑就被那些村民们挖了出来,然之后,他们就看到了水慢慢的从坑底的沙子里渗了出来。

装水的缸子被王当搬过来了之后,这些坑里,就可以用小碗,一点一点的往缸子里舀渗出来的清水了。

不过,于秋想到的弄水的办法,还不止这一种,他让人在河床四周挖了很多小坑,将家里多余的陶罐,都放在那些坑里,第二天,这些陶罐里面就会有水。

这种取水的方法,叫做冷凝法,尤其适合在深秋这种温差较大的时节用于取水,一个陶罐,一个晚上取五百毫升水,也不稀奇。

半个多小时过去之后,几个缸子也差不多装了足够煮豆子给大家吃的水了,大家这才一起返回,在屋前架起了柴草。

按照霍海的意思,豆子在下锅煮之前,是要先洗一洗的,然而,那些村民们却不是这么看,洗多浪费啊!

豆子表面沾的一点泥沙,吃进肚子里面又不会有事,这年头,谁吃粮不带点泥沙的?老百姓就差直接吃泥沙活命了,一洗的话,不仅浪费水,还可能流失了豆子里面的浆水,实在浪费。

霍海见大家的态度很是一致,也不多劝,再度爬到了车厢里去翻找,不一会,他将之前煮挂面时只用了一点点的那包盐拿了下来。

等到他下车准备将盐交给王当,让他往每个陶锅里面放一点的时候,却发现,王当正在撕自己之前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