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2/3)

本是翰林出身,哪见过这等阵势,在警卫保护下落荒而逃。

国会的政治辩论从动口变成了动手。到了六月初,两党围绕大借款案的辩论已有一个多月,期间暴力冲突三次。

有人认为:议员们演说洋洋洒洒,其实各方观点早已表明,后面不过是没有意义的重复而已,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本来,第一届国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宪法、选举总统。可如今两个多月过去,除了选举议长,便是围着大借款案扯皮。制定宪法、选举总统的重要工作完全被撇在一旁。

就连进步党系的精神领袖梁启超都说:“八百员颅,攒动如蚁,汹汹扰扰,莫知所事……国家大计,百不一及,而唯岁费六千是闻。”

作为辩论焦点的善后大借款案,最后也没拿出一项两院都认可的决议。

袁世凯的合同签了,钱借到了手。

关于善后大借款,有几点是应当指出的:

其一、由于晚清**的腐朽和无能,致使还赔款和欠款,长时间来成为压在中国人身上的重负,国人真的被赔款和欠款搞怕了。也就是说,在那时的中国,向列强借款已经成了非常敏感的事情,是需要慎重对待的。但是,袁世凯政.府对此,并没有引起应有地重视。

其二、我们说过,袁世凯接受的是一个财政已频临破产的政.府,到处都需要钱,却二手空空,一时间又没有来钱的道。也就是说,款是必须要借的,不借钱这日子没法过。

其三、在借贷关系中,借方能有多少话语权?条件是很苛刻,但嫌条件苛刻可以不借吗?好像没有人逼谁非借不可。一般来说,越穷的人借钱,给出的条件会越苛刻,不是怕还不上吗?

其四、这笔借款确实有一大部分用于了镇压二次革命,但这决不是借款的初衷。

其五、借款的事无论多敏感,事情也不至于搞这么大,里边掺杂了许多因素,比如“宋案”,从根本上说是相关方面已经对袁世凯政.府失去了信任。

其六、唐绍仪认国务总理时,是很照顾南京临时**的,曾拨给黄兴很大一笔钱。黄兴请领这笔钱的由头是遣散南方军队,但实际并未专款而专用,甚至可能部分用于购买军火。对此,北洋系内部与唐绍仪不和之人,一直拿这件事大做文章,追查这笔款的下落。有人甚至怀疑,这笔钱被唐绍仪或别的人私吞。但这至少说明一件事,袁政.府确实用先期四国银行或比国的垫款,处理过善后。

其七、中山先生北上“孙袁会”时,袁世凯曾经和中山先生详细谈了这笔借款及其用处,当时,中山先生是完全支持的。后来为什么坚决反对,为此一时彼一时也。而且,不要忘了,中山先生当南方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时,为维持政.府正常运转,特别是为“六路北伐”,曾试图同日本等国贷款。而主动提出的贷款条件,比善后大借款的条件要恶劣得多,只是没人肯借。

五月三十日,除国民党四督之外的十七省都督和热河都统(当时共22行省),由黎元洪领衔致电国会,要求其放弃对袁世凯的斗争,批准善后大借款。就这样,一场反对袁世凯**违法借款的政治风潮被平息了。

款也借到手了,事态也平息了,但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他很生气,也很窝囊。有钱谁愿意借钱呀?借钱那么容易吗?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管事不知道没钱的难处。

好不容易借到了钱,却遭到这么多的刁难和攻击。

袁世凯对孙.中.山、黄兴很不满,但他还勉强能忍,对下面的几个都督是无法忍受了。

六月九日,袁世凯以应“人民”的要求为辞,突然罢免国民党人、江西都督李烈钧,由驻守武昌的副总统黎元洪暂代。

随着这位反袁急先锋的离职,十四日又下令调胡汉民为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