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3/3)


在蔡元培看来,开展勤工检学即可以为中国造就大批先进人才。还可以由此输入欧洲先进科技和教育,实现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实为改造社会之良策。

1916年4月。蔡元培以华法教育会名义发出致国内《各省行政机关函》,着重阐述其对国家,民族之益。

“我等以为此事裨益于我国人者有三”:一曰扩张生计,二曰输入实业知识。三曰改良社会。“敢情广为提倡(勤工俭学),助其进行”。

而后国内一些省市也陆续成立华法教育会的分会。 也是在这一年的4月,蔡元培等人在巴黎创办了第一所华工学校。他本人身先士卒,为师资班编写了《华工学校讲义》。其中德育三十篇,智育十篇,亲自讲授。此讲义后来成书出版。

他在自写年谱中说:“李君(即李石曾)为使这些工人便于工余就学起见,特编一种成人教育的教科书。派给我编的,是关于行为方面与美术方面的。关于行为方面的,李君还出了几个举例的题目给我,是偏重于辩别疑似的,如理信与迷信。简约与吝啬之类。我所编的都照此式。其关于美术的,则有建筑、图书(画),音乐等篇。后来引入《蔡孑民言行录》中,称为《华工学校讲义》。”

1916年8月,蔡元培在《旅欧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文明之消化》一文。

这篇文章里,蔡元培敏锐地提出如何对待中西文化融合的问题。他举例,比如古代灿烂的希腊文化,正是吸收和消化了埃及、腓尼基诸古国的文化;而欧洲现代文化,才是由于吸收并消化了希腊、罗马、阿拉伯诸民族的文化,才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蔡元培认为,中国自秦汉以后因邻邦均蛮荒落后于中原文明,无可吸收借鉴者,这使中华文化陷于停滞之中。自晋至唐、宋,因与印度文化相接触,致宋代哲学和文学美术各放异彩。但自元代以来六百年,又几乎再没有新的文明营养可兹补充,致中华的文明日渐羸瘠。

他深刻指出,中国古代吸引印度文明的过程中,因不善于消化吸收,导致整个社会风气为宗教所熏染,以至于“迷信滋彰”直至今日。到了今天,中国人学习欧洲文明,尤其要审慎,否则,“他日消化不良之弊,将视印度文明为尤甚”。

他在文章中言道:“吸收者,消化之预备。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始吸收之。食肉者弃其骨,食果者弃其核,未有浑沦而吞之者也。印度文明之输入也,其滋养果实为哲理,而埋蕴于宗教臭味之中。吸收者浑沦而吞之,致酿成消化不良之疾。钩稽哲理,如有宋诸儒,既不免拘牵门户之成见;而普通社会,为宗教臭味所熏习,迷信滋彰,至今为梗。欧洲文明,以学术为中坚,本视印度为复杂;而附属品之不可消化者,亦随而多歧。政潮之排荡,金力之劫持,宗教之拘忌,率皆为思想自由之障碍。使皆浑沦而吞之,则他日消化不良之弊,将视印度文明为尤甚。审慎于吸收之始,毋为消化时代之障碍,此吾侪所当注意者也。

“且既有吸收,即有消化,初不必别有所期待。例如晋唐之间,虽为吸收印度文明时代,而其时《庄》《易》之演讲,建筑图画之革新,固已显其消化之能力,否则其吸收作用,必不能如是之博大也。今之于欧洲文明,何独不然。向使吾侪见彼此习俗之殊别,而不能推见其共通之公理,震新旧思想之冲突,而不能预为根本之调和,则臭味差池,即使强饮强食,其亦将出而哇之耳!当吸收之始,即参以消化之作用,俾得减吸收时代之阻力,此亦吾人不可不注意者也。”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