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70章 老骥伏枥(2/3)

出凡中学以上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课,每年各校学生应进行三星期连续的严格军事训练。

大学院制改革失败后,蔡元培虽不再在国民政府的教育机构中担任行政职务,但他继续致力在教育上,提倡中国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

1930年10月,蔡元培在《现代学生》月刊创刊号上发表《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一文,教导青年学生要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崇好美术的素养”和“自立”“爱人”的美德。

1934年1月,蔡元培又就青年教育问题向记者发表了谈话,稍后又在《浙江.青年》上发表《我们希望的浙江.青年》一文。

他对青年的三点希望仍然是:一、健强的体格;二、研究的精神;三、美术的陶冶。

他说:“一方面在知识及技能上有科学的基础;一方面在感情上有美术的熏习,以这种健全的精神,宿在健全的身体,真是健全的青年了!”

1936年1月,蔡元培度过了他的七十寿辰,但他在工作上并不稍懈。这一年,他除继续主持中央研究院的相关工作,并应邀到一些学校和文化团体演讲,还为他人的著述写下十余篇译文和文章。

“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屡在中国东北挑起事端。蔡元培公开发表了对日问题的看法,他曾建议向东北地区移民,充实东北三省。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举国震惊。蔡元培马上放弃了在国民党内成立第三势力,调和宁粤矛盾,以图一致对外。

从此,蔡元培在国民党内力主抗战,并力促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改变消极抗战政策。

1932年1月28日夜11点,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进攻上海闸北地区,遭到中国驻军的奋勇反击,爆发了惨烈的“淞沪保卫战”。

日军对上海市区进行了不分区别的轰炸,多家极具影响的文化机关被毁,其中就有著名的商务印书馆。

后来商务印书馆出的一本《茶花女遗事》,注有“国难后第一版”字样,版权页印有一则简短明了、痛入骨髓的启示文字:“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十九日,敝公司突遭国难,总务处、印刷所、编译所、书栈房均被炸毁,附设之涵芬楼、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亦遭殃及,尽付焚如,三十五载之经营,于一旦。”

蔡元培代表中研院,联合国内各大学校长致电国联,愤怒抗议日军野蛮轰炸文化单位,同时,致电国际名人如爱因斯坦、杜威、巴特勒等著名学人,控诉日军罪行,争取国际舆论的同情。

战役结束后,阵亡将士公墓上树起一方石碑,刻有蔡元培悲愤而书的铭文:

“淞沪一役,顽寇逞凶。洸洸武士,来摧其锋。忠贯日月,气挟云龙。攻坚陷阵,决脰断胸。谁能无死,死国从容。谁不慕义,义战肃雍。顽廉懦立。响应风从。王罴冢高,苌宏血滢。千秋万古,英爽如逢。”

1935年,战争阴霾日益浓厚,蔡元培到南京,时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的汪精卫请他吃晚餐,用的是西膳。

蔡元培苦口婆心,劝汪精卫改变亲日立场,收敛亲日行为,表明严正态度,将抗战的国策确立不拔。

蔡元培说:“关于中日的事情,我们应该坚定,应该以大无畏的精神抵抗,只要我们抵抗,中国一定有出路。”

话未说完,大家看到了这一幕:激动的蔡元培眼泪夺眶而出滴到了酒杯中,他旋即端起那杯掺着泪水的酒,一饮而尽。举座的人见一这情景,无不动容,汪精卫则如坐针毡,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尴尬之余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可惜,汪氏没能真正听得进去,终于成为千古罪人。

1936年4月16日,在中研院评议会第二次年会上,蔡元培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