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3/3)

一晋话报》,由景定成负责编辑。“晋话”即“进化”之谐音,有一词两用之意。

《 第一晋话报》在日本编印,在太原刊发,它积极地宣传革命,鼓吹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使闭塞的省城太原思想风气为之大振。

同盟会的民主思想的宣传和大力传播,为即将举行的辛亥山西义举,做了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一九零七年(光绪三十三年) 第一批回到太原的留日学生有刘懋堂、徐一清、孟元文、兰承业、赵戴文等,这些人又把新思想带回山西。从此,中西两斋及各学堂的学生遍布省城,加速了这古老土地上新思想的发育。

特别是中斋留学生景定成、王用宾、景耀月、刘绵训、谷思慎等都加入了同盟会,函件往来,鼓吹革命。

而梁启超所办的《新民丛报》及其所著的“饮冰室文集”大量运来太原,中西斋学生及其有关的亲友,几乎每人都存一部,这对省城新思潮有相当的影响。

后任大学监督的解荣辂(翰林,万泉县人),教务长刘盥训(举人,猗氏县人)思想进步,胆略过人。领导两斋学生团结一致,一面进行教学业务,一面鼓吹革命理论。这种思潮也逐渐影响到省城各大、中、小学堂。

由于山西地势险要,又处于清廷肘腋之间,可在关键时刻予清廷以致命打击。所以山西同盟会员都自觉地把“北应”的责任放在自己肩上,积极进行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

在振武学校学习,准备进入士官学校的温寿泉、阎锡山、张瑜、乔煦,除参加了孙中山在日本的军事学员中发起组织的“铁血丈夫团”外,学习体育的王建基等还组织了一个体育会,研究军事学问,练习操法和射击。

他们的抱负是,回国后在绥远建立根据地,将来响应南方起义,出兵张家口,以拊清廷之背。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