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183,元嘉北伐(2/3)

军深入。

拓跋焘率几十万铁骑跟踪追击杀入宋境,绕城而过,直抵长江北岸。

拓跋焘骑兵战术玩得非常娴熟,闪电战、蛙跳战术都用上了。

魏军在江北拆屋建船做出渡江作战的姿态。江南人心惶惶以为世界末日到了,把家中细软放进箩筐随时准备逃跑。

刘义隆登城北望,黯然长叹: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么可能到这种地步!

所幸拓跋焘没敢进攻江南。因为身后的城池没有攻克,他担心一旦渡江作战失利便会受到宋军的前后夹击。

拓跋焘隔江向刘义隆示威之后便撤兵回国,沿途见屋就烧,逢人便杀,即便婴孩也不放过。“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郡县,赤地无余”。长江以北呈现千里断壁残垣,白骨遍布于野的惨状。

遭此大劫,刘宋转盛为衰。元嘉盛世不再。

拓跋焘回军路上进攻盱眙,打了30多天也没能攻克,只得怏怏而去。

此战下来,魏军一半军队死在战场上。北魏国内也是怨言颇大。

拓跋焘率军南下时留太子拓跋晃留守后方。拓跋晃贪财,私下派人到各营勒索了很多财物。拓跋焘回来后听说有人勒索财物,下令严查。拓跋晃担心太子之位不保,打算杀死拓跋焘。拓跋焘得到消息,索性装死,骗拓跋晃自投罗网。拓跋晃高高兴兴过来奔丧,被拓跋焘抓住鞭打之后处死。

也有说法是拓跋晃死于宦官诬告。拓跋焘宠信的宦官宗爱被拓跋焘任命为中常侍。但太子在代理朝政期间倚重自己的亲信仇尼道盛和任平城。宗爱因此忿忿不平,诬告仇尼道盛等人谋反。拓跋焘于是将仇尼道盛等人处死。此事牵连到太子。太子忧惧而死。

《资治通鉴》采取的是第二种说法。也就是说太子之死跟宗爱有关。

拓跋焘很快发现太子无罪,死得冤枉。宗爱担心拓跋焘会追究他的责任,索性先下手为强谋杀了拓跋焘。

史书对宗爱弑君这块语焉不详,没说宗爱是怎么杀的拓跋焘。《资治通鉴》只是说宗爱“弑帝”。《魏书》说拓跋焘“暴崩,爱所为也”。都没说弑君的具体过程。佛家说拓跋焘死于丹药中毒。这倒是很有可能。因为拓跋焘信奉道教,吃丹药不足为奇。宗爱利用丹药毒死拓跋焘也容易瞒过众人。

总而言之,拓跋焘稀里糊涂就死了。

尚书左仆射兰延和侍中等人“秘不发丧”。这些人在皇宫内上班,第一时间得到消息。但他们没有第一时间对外公布,而是先讨论继承人问题。

按理说这个问题不用讨论。拓跋焘在太子拓跋晃死后立拓跋晃的长子拓拔浚为世嫡皇孙。在拓跋焘没有另立太子的情况下,这个世嫡皇孙就是当然的皇位继承人。但是这几个人认为皇孙拓拔浚年岁太小,当时只有13岁,希望立年纪大一些的人做皇帝。他们决定立拓跋焘的第三子拓跋翰为帝,派人去把拓跋翰接进宫来。

但是他们对怎么对待皇孙拓拔浚发生分歧。有人主张废黜拓拔浚世嫡皇孙的称号。有人提出反对。他们迟迟不能达成一致。

这边一耽搁,宗爱那边得到了消息。宗爱跟拓跋翰关系不好,决不答应立拓跋翰为帝。他打算立跟他关系好的拓跋余为帝。拓跋余是拓跋焘的小儿子。

宗爱派人把拓跋余悄悄接进后宫,然后以太后的名义召兰延等人来后宫议事。兰延等人不疑有诈,就来到后宫。宗爱早已安排下带刀的宦官将这些人一刀咔嚓。宗爱随后又杀了拓跋翰,对外宣布拓跋余继位。

拓跋余喜出望外,怎么也没想到有福气遇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拓跋余即位后立即封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以酬谢他的拥立之功。

刘义隆得知拓跋焘死了也是喜出望外,马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