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170章 城市规划(2/2)

却没考虑到满足市民就业的现实问题。

而且中国传统的木制建筑,城楼是需要有人入住并不断维护的,如果把北京城的那些庙宇和古建筑整体封闭起来,不让人进入,由极少数专业人员保护,结果人迹罕至,虫鼠盛行,实际上根本起不到保护的作用,如果要精心保护的话,这趣÷阁费用肯定是拿不出来的。

实际上在城市规划领域,尤其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没有那个规划方案能管一百年之久,几乎没过十来年就要重新调整规划方案。

在这之后,北京又经历了几次规划改建,1953年的《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1957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1958年的《北京市总体规划说明》。

从1958年以后,关于城市规划的大规模讨论已经陷入停滞,直到改开后才重新提出来,身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城市规划专家,吴委员责无旁贷地接过了这一任务。

会议开始,吴委员开始阐述自己的理念,林楼认真地聆听着,和之前的方案相比,吴委员的方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体思想为,确定北京城市性质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不再提“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建,在近郊,发展起十几个相对独立的新建地区,与旧城区共同组成北京市区;旧城区和各新建区之间,以及各新建区之间,保留了绿化带或成片的好菜地和高产农田,使市区形成了“分散集团式”的布局。

逐步改建旧城,划定旧皇城范围内为文物古迹重点保护区,距故宫、景山得围墙0米以内的地区,一般只准建二三层(高度在米以下)楼房;在0米以外的旧皇城范围地区,一般也只能建五六层(高度在米以下)楼房;整个旧城的建筑高度,以四、五、六层为主。

这一方案比先前的方案进步了很多,但同样不是没有问题的。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