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05章 交给林楼吧(2/3)

设投入,包括基础设施、能源交通、水资源和环境改善建设、人民生活基础设施等等,共计2800亿元左右,加上这些才三千多亿,而且这部分之处本身就在十一五规划里面,因为奥运会的原因由2010年提前到2008年完成,并不是说不办奥运会就能把这笔钱省下来。

最后的收益也是巨大的,奥运投入期(2001-2008)北京市gd平均增速11.8%,约1%由奥运会贡献,人均gd翻了一倍多;全国范围内奥运经济潜力的释放达6000亿元以上;同时承办奥运会带动了北京建筑、交通、环保和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奥运经济带来的辐射效应拉动北京市旅游、商业、会展等消费增量约1000亿元,提供了200万就业岗位。

在社会效益上也是成果显著,国家与民族凝聚力增强,人民身体素质与素养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得到加快打响了中国与北京的国际知名度,提升了中国经济文化政治地位;奥运精神中的绿色环保、科技创新、人文关怀深入人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观念上改变。

这其中林楼最感慨就是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让他意识到,中国人也能做到外国人曾经做过的事情,而且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好到后人难以超越的地步,看过了北京奥运会,再去看伦敦奥运会和里约奥运会,民族自豪感是愈发高涨。

同时,奥运前后的那些事情也让不少人打消了对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美好向往,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更多人看到了他们的真面目,许多人都抛弃了对外国的幻想,愈发热爱伟大的祖国来,这些都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就规划领域而言,奥运会也让北京的城市建设再上一个台阶,虽然日后的北京依旧有种种问题,但如果没有这届奥运会,没有利用奥运会好好整理一番基础建设工作,日后北京的问题肯定会更加严重。

北京未来会遇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林楼再清楚不过了,所以他先带领团队整理好了框架,然后慢慢解决各种细节上的问题。

同时将奥运会的准备工作当成了重点,尤其是各种体育场馆的规划,按照他们的规划,为奥运会准备的场馆将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就是承担重要国际赛事的国家级和城市级重要场馆,比如原历史中的国家体育场、水立方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等等,这是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所必需的的,需要一批规模较大的、条件较好、科技含量较高的场馆来举行各种重大体育比赛,以及文艺演出活动。

第二类则是较小一些的、可以满足大学或者社区使用的中小型体育产管,可以像亚运会时候一样,把部分场馆放到大学里面,如今各所大学都在扩招,不管是出于教学使用还是举办比赛、供师生锻炼的需求,给大学里修建一些体育场馆也是必须的,就算不举办奥运会,也有必要这么做。

社区内使用的中小型场馆则可以解决居民健身活动、举办中小型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的问题,开展体育运动最主要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争夺那几枚金牌,更大的责任开始促进全民体育运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这些场馆将是实现这一目的有效的补充。

除了场馆之外,交通也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关系到人们能不能顺利地观看奥运比赛并且疏散,更重要的是能不能为日后北京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最直观的就是上班族的通勤问题,要是每天上下班都得挤俩小时地铁,再加上996,这生活还有什么质量可言?这可不是每个月一两万工资可以弥补的。

这个问题光靠修建道路,以容纳更多车辆是解决不了的,林楼之前已经多次强调过这个问题,所以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而公共交通最有效、最环保、最受老百姓欢迎的便捷的就是地铁。

关于北京地铁的规划方案林楼之前同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