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六章 广告天下(2/2)

的报头和名称,但却是直接面对普通百姓阶层的。

内容五花八门,从国家时事政治到权贵的后院八卦,从天下奇闻趣事到皇宫大内的嫔妃争斗,乃至是凭空杜撰攻讦政敌,污人清白的东西,全都能刊登出来,所以大宋是三番五次的下令严禁。只是因为赵宋政权管理成效的有限,以至屡禁不止,越禁越兴。

也就是大周崛起之前连年的战乱厮杀大大重创了中原的民生经济,小报才随之消失的。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小报的兴起并非是有了一**猾刁钻的刁民奸商,而是在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的繁荣昌盛,生活节奏的加快加速,读书人和城市富裕人群的不断壮大扩大情况下,使的城市内出现了一个相对存在的阶层——他们对信息获取有了进一步渴求,在这种背景下小报才屡禁不绝的。

至于为什么说大周定鼎也百年时间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已经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为什么就没出现小报,这就必须说道周太祖对于造谣传谣一事的严厉处罚手段了。

连大周朝的御史都不能风闻奏事信口开河,小报又如何能够?

何况赵宋鉴于唐末五代武人跋扈,其政治渐渐趋向于温和,实行“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治国政策。宋朝的官员们大可不必担心朝不保夕的脑袋,更加不用当心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这种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就也非常直白的体现在了新闻控制领域,有利于小报最初的发展,“省、院之漏汇,街市之剽享有,意见之撰造”都成了小报的消息来源,其内容甚至还屡屡出现了假新闻假诏旨和伪造的章奏。

而且北宋虽然几次查禁小报,但直到南宋中后期以后,其对小报的惩治才相对加重。

大周朝则是从一开始就对这种小报处于严厉打击态势,对于胆敢造谣的,处罚严厉。因为周太祖吸取了前宋的教训,对于文人远没有赵宋时期宽松。

所以大周至今都遗忘了小报这俩字了。

可林如海乃饱学之士,一听到小报俩字就立刻明白了陈玄策的提议是甚。

“正式的小报?”

他有些明悟又有些懵懂。

陈玄策为他解释了一番什么是报纸。

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将新式纺车广告天下是小,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是大。伯父为士林翘楚,当知道近些年来大周文兴武废之势越发明显了,士林之声日益广盛了,可是这些士林之声却不见得都是在为今上摇旗呐喊……”尤其是在江南,忠德郡王借着甄家之势,在江南‘贤明’之誉可是相当响亮的呢。

所以一份掌控在朝廷手中的报纸,一张独属于朝廷属于今上的口舌,其重要性和作用,陈玄策觉得自己都不需要继续说下去了。

林如海作为一个宦海沉浮多年的老人了,他不可能想不明白的。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