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百一十一章 卖国者,凌迟处死!(3/4)

朱由校意志的大明海外殖民地的官员们,则在全世界扩张着这种社会状态。

朱慈炜这里率军顺利进占了江户。

进占江户军事上倒是没什么难度。

毕竟现在的倭国对于大明而言,已如囊中之物,其头,其尾,其腰皆被大明控制。

取江户而彻灭其国如探囊取物。

要不然,幕府也不会主动迁去美洲。

对于朱慈炜而言,真正难的是,在占领江户后的分田工作和汉化工作,以解救这里的普通百姓,而建立起大明现有的统治模式。

因为大明现在急需稳定而繁荣的商品市场,需要让大量奴仆与百姓,成为有消费能力的人。

这种分田于民,剥夺贵族特权的统治模式自然是令倭国贵族不能接受的。

好在倭国幕府和一批倭国大贵族迁去了美洲,也就使得大明不用为了推行这种统治模式而需要用枪炮去消灭幕府和一些倭国大贵族。

但也有很多还迁走的倭国贵族没有迁走。

因为大明要在倭国分田于民,所以这些占据有倭国最多田产的倭国贵族,无疑会排斥大明对他们的占领。

不仅仅是倭国贵族会排斥,拥有田地的普通地主阶层也会排斥。

而商人阶层则本来就是对大明排斥的,因为只从大明打开倭国的国门,将商品大量倾销到倭国后,倭国倭人在本国的市场主导地位就已被夺走。

倭国商人如果不反抗,且想继续从商的话,只能沦为大明的买办,自己辛苦一年,只能挣些蝇头小利,而大头皆让大明赚走。

朱慈炜也知道他接下来要想解救倭国百姓会有一番挑战。

“倭国本土的贵族和士大夫目前是不能用的,他们虽然因为惧怕我朝国威,而选择了归顺,没有在儿臣率军入驻江户时而选择抵抗,但他们肯定不会欢迎我们去解救倭人百姓!所以,儿臣需要调一批本土接受兴明社教育的士子充任倭国官吏,进行改革!还请朝廷允准!”

朱慈炜因此在对大明朝廷发了这样的公文。

大明现在士子过多,非常卷,正是需要往外溢出的时候。

天启皇帝朱由校也就批准了朱慈炜的请求,且下旨将原有的长崎、东瀛二省,以及现在大明所占据的江户之地,列为一省,依旧用名东瀛,朱慈炜兼任东瀛总督,以便于朱慈炜在东瀛进行更彻底分田和汉化工作。

朱慈炜趁此机会便在大明朝廷调来一批士子来东瀛省立行政学堂接受培训,而在安排为官吏之前,他还先从长崎、虾夷二地,招考了一批士子,进入在江户新设的东瀛省立行政学堂学习,进而以求尽快在倭国建立起统治体系。

在长崎、虾夷的士子大部分是明倭混血,这是几十年内大明对倭国这一带的殖民造成的结果。

这些混血儿汉化程度很高,且多是帝 人和商人的后代,早就认为自己是明国人,故而对剥夺倭人贵族的田地分给百姓没有什么抵触心理。

朱慈炜也就利用这一点,将这些混血儿进行培训后,就任命到了大明在倭国已经占领区的各处去担任官职,利用他们对倭语的熟悉,而进行分田工作。

而随着大明朝廷派来的一批士子到达东瀛后,朱慈炜在倭国的分田工作无疑有了更大的助力。

倭国贵族和士大夫们对于大明只用从长崎、虾夷招来的士子为官,对他们这些人搁置不用,甚至宁肯调国内的人用,也不用他们的行为,自然是非常失望的。

“我们已经归顺天朝统治,且愿为天朝效命,这些也在努力学习汉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