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238章 无法成事(2/3)

法完全看懂海汉执政的手段,但其中的高明之处倒也能分辨出来。这个时候刘尚就不免又会想起来到三亚之后就一直反复困扰着他的问题:“这些东西,是否能在大明复制实施?”

但旋即他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海汉这种培养人才的方式有太多不合常理之处,如果放在大明,只怕立刻就会引来读书人的口诛笔伐,而现有的官僚集体也绝不会容许一些根本没读过圣贤书的泥腿子加入到自己所在的团体中来。对朝堂上的人来说,维系现有的权力体系和平衡,远比激进地改变官僚选拔制度重要得多,至于这个国家的发展速度会不会因此而落在海汉后面,朝堂上那些大人物会在乎吗?对正处于内忧外患中的大明来说,眼下起码有一万件比海汉更重要更急切的事情需要处理,谁会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不声不响闷声发大财的海汉这边?

更何况最要命的财政关根本就过不了,大明现如今要对付把中原搅得一团糟的农民军,还得应付后金一年比一年更声势浩大的南下叩边行动,每年军费开支都足以让朝廷的财政一直处于负资产状态,还得从南方沿海比较太平的几个省份加额征赋来维持,哪里还有余力来将现有的官吏队伍扩编。就算有这个闲钱,大概也会被优先用于在各种边关要隘加强城防,征调部队到处灭火的行动上了。

堂堂大明立国二百余年,疆域万里,居然还不如南海边陲从一个小海湾起家的海汉国发展得顺当,这在刘尚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在没来到三亚之前他也很难相信这样的状况。但现实是残酷的,他在三亚的所见所闻,无一不是在验证着这个结论。虽然看到海汉的发达与繁荣,他会忍不住酸溜溜地作出“不过如此”、“世风日下”之类的评价,但静下心来客观地看待问题,他也不得不承认海汉几乎在所有自己可以感受到的方面都要比大明做得更好。

要承认这一点,对大明出身的刘尚来说无疑是相当悲哀的事情,但更可悲的是截止目前,他还没看到任何在海南岛上推翻海汉统治的希望。刘尚在本地所接触到的平民百姓,无论老幼对目前的生活状况都是比较满意的,哪怕有些人的生活过得并不富足,但海汉治下的太平却是别的地方比不了的。

整个海南岛上没有山贼流寇,岛外没有海盗活动,小偷小摸的窃贼只要被抓到就会被投入苦役营中接受数年的劳役改造。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种淳朴民风在三亚这个地方是真的已经实现了。百姓不会缺衣少食,而且已经习惯了在强大的武装力量庇护之下享受安宁的生活,这样的社会状况下又怎么可能挑动民众发动内乱?

至于海汉的统治阶级,要制造内乱的难度似乎就更大了,因为海汉的政体并非君命皇权,而是一群人共同执政。虽然处在权力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九个人,但这个阵容每隔几年就会更换,由所有血统纯正的海汉人共同推举人选,这也就是说理论上每个海汉人都有机会成为统治者的一员,但如果谁想独揽大权,那么势必招致其他所有人的反抗。而在海汉的体系中,对于理论上可以导致叛乱的漏洞有诸多预防措施,海汉人又是出了名的精明,外人想勾起海汉高层的动乱也没什么机会。

刺杀海汉的高层人物当然也是备选项之一,但问题就在于海汉能够进入执委会执政的人选很多,就算运气好能伤及那么一两个人,也根本不足以动摇海汉的统治,反倒是有可能会因此而惹来了海汉的军事反击,如果事态发展到那样的局面,就完全是适得其反的效果了。就算刘尚愿意舍命尝试,上头也绝不会同意实施这种会导致两败俱伤,并且只能让局面更加恶化的办法。

刘尚越想越觉得头疼,不禁有些怀疑自己当初选择接下这个任务,是否有点太过于不自量力了。到目前为止,他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找到任何能够动摇海汉统治的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