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252章 昌化工业区(2/3)

远的地方观看操作,这个距离上除了能看到工人们在炉头的指挥下向炉内填充矿石和焦炭之外,并没有更多的细节能让他了解海汉高炉的结构原理和冶炼过程。

乔志亚倒是一直在向于小宝等人介绍高炉的运转情况,但所说的话对刘尚而言形同天书一般,根本就听不懂其中的内容。刘尚一时间甚至有些怀疑自己过去所读的书是不是都白费了,为何明明自己通晓四书五经,又无语言障碍,却还是听不明白这海汉人的解说,难道真是自己文化太少,完全跟不上海汉人的节奏?

这的确是有点打破刘尚自己的认知,他自认天文地理也算粗通,这烧炭炼铁也不是没见过,但怎地从海汉人口中说出来,字字都听得明白,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却完全不懂了。

竖着耳朵认真听了许久之后,刘尚终于大概听懂了乔志亚反复强调的几个数字应该是一种温度的计量单位,而这个高炉的内部构造和运作方法,似乎全都是建立在对温度的精确掌控基础之上。而海汉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刘尚却是想不明白。

对于温度的概念,刘尚的认知中只有寒、冷、凉、温、热、烫之类词语所表达的温差范围,这种描述的主观性极大,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多数时候是以体温为标准来衡量周围环境的温度。即便是从事冶炼行业的熟练铁匠,也只能凭借经验观察火焰颜色来判断大致温度,没有什么如斤两、尺寸一般确切的计量单位,看来这又是海汉人的独家发明之一了。如果海汉人真能够准确掌控温度,那么在冶炼技术方面必然也是超过了大明一大截了。

事实上西方在16世纪末的时候才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成了第一个气体温度计,到1641年的时候才出现了第一支以酒精为工作物质的温度计,在其后的数十年里,科学家们不断完善这种温度计,并尝试着标出刻度来衡量温度变化。到1742年的时候,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成的水银温度计以水的沸点和冰的熔点之间的温差为参照标准,定义了温度的度量单位,到1750年的时候才有了正式的摄氏温标。而当下才1635年,这个时候世界上能给温度制定一个准确度量单位的,也就只有从未来穿越回来的海汉人了。

这中间的曲曲拐拐,刘尚自然是不明白的,他只知道海汉人这个发明,就足以又将大明抛下一段距离。乔志亚说的数据他都听得清清楚楚,可就算记得这些数字也没有任何作用,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这温度是如何度量的,自然也就没办法将这套炼铁的方式套用复制到别的地方去。

刘尚对此心有不甘,但此时便听得乔志亚招呼众人再次后退,原来是要开炉放铁水了。金色的铁水被注入到一个硕大的坩埚中,这个装满铁水坩埚由工人们使用铁链和绞盘拉动控制,慢慢将其移动到一排摆好的模具上,然后倾斜坩埚让铁水注入其中。刘尚知道这是在浇铸生铁铁锭,这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务,不过这海汉的高炉容量大得吓人,那大坩埚分了好几次才装完,一次出炉的铁水浇铸的铁锭怕是有几千斤之多。

这浇铸操作完之后,炉头便指挥工人们开始再次往高炉中填料,主要便是焦炭、铁矿石和充当熔剂的石灰石。这炉子建成点火之后便昼夜不停地运转,只有在需要对炉体进行维修的时候才会停炉。

虽然距离炉子已经隔着老远,但冶炼厂房内的温度却是让众人早就湿透了衣衫。此时已经进入夏季,本来气温就已经比较高了,再在这里烤着这么一个大火炉,其感受可想而知。大概也只有刘尚一人想留在这里多看上一会儿,其他人都巴不得早些出去透透气。

乔志亚倒是想到了众人可能会对这里的炎热环境不太适应,早就特意让人准备了消暑去热的凉茶,众人只要觉得渴了便可自行取饮。好不容易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