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553章 儋州风情(2/3)

的,但荀鹏程总觉得隐患太大,还是先不要扯上关系为好。

老高见荀鹏程坚持己见,也就没有再勉强他,只是不免要念叨几句,说荀鹏程不懂人情世故云云。荀鹏程听了也是哭笑不得,也懒得再跟老高解释自己的想法。他甚至不问可知,有这么多的种植园供养着,这派出所油水的丰厚程度估计足以让别处的同行艳羡不已了,这种地方收的钱绝对干净不了,不被查就没事,一查肯定出问题。

当然了,或许上面对这里的状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是没法在这地方投入更多的治安资源了。荀鹏程甚至不无恶意地推想,或许他们的上级也从中收受了不少好处,才会任由他们在昌化和儋州交界的这片地区为所欲为。

荀鹏程这种想法并不会对老高说出来,知人知面不知心,谁知道老高会不会一转头就卖了自己。经过了一系列事情之后,荀鹏程如今的警惕性可是非常高了,对于其他人始终都会存着三分防备。

在路上花费两天时间对沿途的诸多种植园作了走马观花式的考察之后,荀鹏程终于抵达了儋州境内。按照荀鹏程的指示,老高便驾车直奔儋州城,没有再继续考察儋州境内的农业状况了。荀鹏程已经想得很明白,距离儋州几十里之外的种植园开发成本已经让自己难以接受了,而儋州这边的花销更是只高不低,那基本就可以直接把考察本地种植园的行程划掉了。倒不如利用省下来的这部分时间,去儋州城内外看看有什么别的营生。

儋州城是海汉在1630年拿下的琼北重镇,经过六年的建设之后,这里已经成为了海南岛上最为繁华的港口之一。每天进出儋州湾的各式船只络绎不绝,从安南北部和广西廉州府运来的各种物资都是以儋州湾为主要目的地,位于儋州湾南岸的白马井货运码头更是已经成为了北部湾海域货运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之一。

如果说荀鹏程在昌化港看到的规模庞大的运煤船队堪称壮观,那么儋州湾白马井码头的景象便可用繁荣来形容了。如果单以进出码头的船只数目来看,这地方比起胜利港也毋庸多让。当然了,这里并没有胜利港那么多的商船、货船与客船,数量最多的还是渔船。北部湾丰富的渔业资源让儋州的捕鱼业保持着极好的收益,这里捕捞上来的一些特产鱼类甚至会冰封起来,用快船送去三亚,作为提供给穿越者们享用的特别福利。

按照老高的介绍,儋州这边的捕鱼船队规模应该仅次于三亚,是海南岛上第二大的渔业基地。至于这里每个月究竟能有多少渔获,捕鱼船队的收益如何,老高的确说不清楚,但港口这么多进进出出的渔船不会骗人,如此繁荣的产业,必然是有丰厚的收益作为支持才能发展起来。

荀鹏程看得眼热,便开口问道:“老高,这边的渔业是不是也跟种植园差不多,都是越做越往大了发展?”

老高点点头应道:“是这个道理,不过这边的捕鱼船队没种植园那么多,也就十几支而已。规模小的船队基本上都被兼并了,如今能留下来的至少都是有二三十条船以上的规模。”

荀鹏程没有再继续往下问了,很显然捕鱼这条道也是走不通的,二三十条渔船他倒是买得起,但问题是他一个外地人去哪里能招募这么多熟悉北部湾海况和渔汛的水手?除非是他直接出钱把人家的捕鱼船队连船带人一起盘下来,但这种操作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了。

另一个吸引了荀鹏程注意力的景观是官道旁立着的巨大广告牌,足有三层楼高,三丈多宽。为了防止被大风轻易吹倒,这广告牌是由许多竹片组成,中间留有缝隙让空气得以流通,背后有原木搭建的三角支架固定。即便是偶有台风来袭将竹片刮掉一些,修补的成本和难度也相对较低。

当然仅仅只是广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