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990章(2/3)

前在菲律宾期间的全部收入了。看样子这辽东虽然是苦寒之地,但雇主倒还挺豪爽,这出手可要比阿拉贡内斯大气多了。

能赚到大钱,还能顺便打击西班牙殖民当局的宿敌海汉人,雇主对他也礼遇有加,几乎是有求必应,当下这个差事对巴亚诺而言,的确是近年来少有的舒心环境。至于风险,巴亚诺倒并不是太担心,他本来就有在欧洲战场作战的经验,说是见惯生死也不为过。除了当兵打仗,他也没有别的一技之长,所以早就做好了马革裹尸的心理准备。

能够这么快就取得战绩,这也是让巴亚诺开始重新评估这个地区的军事实力对比。他知道自己训练出的这批火枪兵还算不上出色,但对手好像也没有预想的那么强,跟攻打马尼拉的海汉军比起来,似乎战斗力要差了不少,这或许能让自己在这一地区的战事中找到真正击败海汉人的机会。

当然了,如果仅仅只靠现在他手底下的这点人马,想要打败南边据说驻扎了数千武装部队的海汉人,那肯定只是天方夜谭罢了,海汉人也不可能一直派出小股巡逻队让清军打埋伏。一旦进入正面战场的交锋,他手下这点人可没法跟海汉军硬拼,说不定一场仗打下来就直接被团灭了。

要想继续打胜仗,唯有扩军一途。巴亚诺认为清军仅凭目前装备的刀弓这类冷兵器,哪怕兵力方面有明显优势,也依然不可能战胜海汉军。所以他趁热打铁主动向清军建言,希望清军加大在火枪部队建设上的力度,尽快扩大火枪队的规模。

但即便清军高层同意他的提议,很多事做起来也仍是有心无力,比如武器装备的供应,这就已经不是清军和他所能解决的问题了。他们只能指望菲律宾殖民当局能够运来更多的武器,这样才可能武装更多的清军。

而巴亚诺目前所能做的,便是先安排那些暂时没有武器可用的预备火枪兵进行基础的队列训练,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作战队列转换与行进。这样待有朝一日清军得到了足够的武器之后,在很短时间内便可让其拥有实战能力。

与此同时,清军其实也在设法解决武器获取周期过长的问题。按照中间人给出的说法,西班牙人每年顶多能向清国提供三百到五百支火枪,以及大约十门左右的大口径火炮,且先不论价格高低,这个数量实在难以满足清军的作战需求。

西班牙人不肯传授武器制造技术,那就只能自力更生了。清军阵中也有当初随叛逃明军一起投靠过来的枪炮匠人,将西班牙人和海汉人的枪械一一拆卸成零件,然后通过手工仿制,倒也能像模像样地造出火枪来。至于火炮涉及到的铸炮技术过于复杂,那就不是照着样本能仿制出来的东西了。

但即便是能成功仿出外观,性能上却不太可能达到同等水准,因为匠人无法知道这些步枪的材料是经过了哪些手段处理,又使用了怎样的加工方法,只能单纯地仿制外形。特别是海汉军所装备的制式步枪,其加工流程的复杂程度要远超外人想象,并且使用了许多机械加工手段,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的生产,而手工匠人的生产效率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的制造,也难以对海汉军造成真正的威胁。

巴亚诺也亲自试过匠人仿制的火枪,这山寨货的性能终究还是差了一大截,杀伤距离要远逊于自家的火枪。如果要在战场上使用这种火枪与海汉军对战,那其实比拿着刀弓打仗也好不了多少。

当然这些质量不佳的山寨货也不是完全无用,用来让新选拔进来的预备火枪兵熟悉武器的操作也挺合适。事实上孙丙这些日子里观察到在山下训练的火枪兵当中,便有一些人是使用这种仿制火枪在进行训练,而且从远处根本分辨不出本地造和西班牙造的区别,所以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孙丙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