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353章(2/3)

持之下一发不可收拾,竟然掌管了福建兵权。许心素目前麾下有数万听命于他的军队,已经俨然就是福建地区的土皇帝,就连朝廷也拿他毫无办法,还得对其行为保持克制,否则许心素要是在福建反了,对大明来说可就是雪上加霜了。

当然了,许心素只是时势造就的一个特例,像他这样的情况也很难复制到别的地方,即便后来有许多人都在效仿他的成功方式,希望能通过与海汉的军事合作来实现个人的野心,但却再没有出现第二个许心素了。

只可惜甄朗地处山东内陆,以前并没有听说过许心素的事迹,所以对于陈一鑫举出的这个例子没有太大的感触。不过陈一鑫所说的这条路子,其实是与他原本的打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他根本没想过要靠捐官这种法子走上仕途罢了。毕竟甄朗只是一个想做大买卖的生意人,对于武力的作用还缺乏了解,否则他应该就能察觉到,陈一鑫的话已经是在试探他的态度了。

陈一鑫阅人无数,他也从甄朗的迟疑中感受到了对方对于发展武力的态度并不坚决,这就没有动用军方资源对其进行大力扶持的必要了。否则就算海涵汉替甄朗训练出规模可观的火枪兵,他也很难驾驭住这样的武装力量,迟早会便宜了别人。

陈一鑫当即便转移了话题道:“以甄老板的情况,我觉得其实也没必要急着训练出一支私人军队,传统的民团可能更适合你的需要。费用少,训练难度低,而且不会让官府一直惦记你,而且我可以保证组建后的战斗力肯定会优于青州当地的其他民团,甚至会强过当地的卫所军,甄老板不妨再考虑一下。”

要组建训练传统民团级别的武装组织,那可就要比培训火枪兵容易多了,这可以说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产物。像甄朗这种向往私人武装却又缺乏决断力的情况,组建民团显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甄朗最终还是没有马上作出决定,在谈话过程中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对这件事的认识不够,这种情况下所作出的选择的确有可能会偏离自己的本意,还是要仔细谋划,从长计议才行。

陈一鑫对此倒也没什么失望的情绪,毕竟像福建许家,广东李家这样的合作对象可遇而不可求,他也不能奢望遇到的每一个合作对象都能有同样的魄力。而且客观来说,李继峰和许心素早年都在从事海贸活动,其眼光见识并不是内陆地区的商人同行可比,对于跟海汉合作的前景也看得更为透彻,自然不会像甄朗这样犹豫不决。

但无论如何,有了山海会这个框架之后,海汉有的是办法慢慢笼络人心,用实打实的利益将这些这些山东有钱人拉进自己的商业体系。一旦成为了与海汉合作的既得利益者,这些人所代表的地方势力自然也会逐渐变成海汉的代言人,为海汉在大明推广经贸、文教、金融和军事发挥作用。

海汉对于操作这些事情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方案,甚至后续都不需要陈一鑫坐镇山东指挥,各个相关部门自会有人跟进,与山海会的这些成员进行下一步的商谈,议定今后具体的贸易合作方式和项目,确保今时今日在芝罘岛达成的合作协议都能转化为实际成果。

从南方另外几处殖民地赶来的船队因为路途遥远,约莫要比舟山来的船队迟了一周才陆续到达芝罘港。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所组织的船队规模要较舟山船队大得多,这样就能一趟多拉些人回去。如果山东这边收罗到的难民数量有限,肯定是先到先得,那么南方船队跑两趟山东的时间,舟山的船队可能已经跑了三趟,他们自然得让每一趟都尽可能满载而归,以便多抢运些人口回自己的地方。

在这个时代,人口对海汉的海外殖民地来说就等同于财富,特别是类似台湾岛这种严重缺乏汉人移民的地区,好不容易能有这种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