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386章(3/4)

谋生能力的人才会留下来安置,数量其实也不算太多,我这里就留了一两千人吧?大部分还是送去台湾岛了,那边地方宽敞,什么都不会的人去了也能垦荒种粮,不用担心没有又生计。”

陶东来笑道:“说得这么复杂,不就是你这里先把人选过一遍,把用得上的留下了,用不上的就送去台湾岛了。”

石迪文也笑了笑,并不多作辩解。他的这种做法并不稀奇,作为山东与台湾岛之间唯一的大港,南下的移民船大多会选择在这里进行补给,而舟山当局利用这样的机会对移民进行筛选,也算是约定俗成的习惯了。陶东来虽然人在三亚,但对于移民过程中的这些门道其实也很清楚,并没有因此责怪石迪文的意思。

而且话说回来,舟山也并不是第一个进行筛选的关卡,事实上南下的移民在山东登船之前,就已经被当地先筛过一遍了。一些北方殖民地比较紧缺的职业,如建筑匠人、大夫、教书先生等等,都会被陈一鑫截下来就近安置。而舟山这里所筛选的,则主要是以渔民水手为主,这些移民正好可以满足舟山本地的特殊用工需求。

当然了,人口是多多益善,石迪文并不是真的觉得本地人口规模已经到了需要主动控制的程度,只是关于这次山东难民的南迁,执委会已经有明确的指示,要以台湾岛为主要安置区。而且去年海汉扫荡平户藩之后,掳回来的人口是由舟山消化了近半,石迪文这次也不好再要求分配给舟山多少难民了。

但饶是如此,他还是留下了一两千人。其中约莫有一半是本地急需的航海人员,三下五除二便被各个机构瓜分完了。剩下的难民则是被分配到岛上的各个村镇,本地的社会体系已经初步成型,每个村镇消化少量难民并不困难。事实上岛上很多村镇的人口组成,本来就有大部分人是外来移民,所以对于外来人口并无多少排斥心理。

石迪文道:“舟山这边的人口构成比较复杂,岛上这几千居民里,只有大约十分之一是我们占领舟山时就在这里生活的民众,然后有来自辽东的,山东的,朝鲜的,日本的,江浙本地的……还有一些来自南亚和西方国家的人也在这里定居,我有时候会觉得这里真跟三亚很相似,是一个实现了国际化的贸易港。”

“这里的贸易环境其实比三亚更好。”陶东来感慨道:“你看,这里跟宁波隔海相望,附近几百里就是大明最富庶的地区,贸易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就要比三亚低得多。如果不是这地方没什么自然资源,可能当年穿越就要选在这边了。”

“选这里肯定是困难开局了!”石迪文连连摇头道:“陶总你是忘了我们当年占领这里的时候是什么情形了?这地方是海盗窝啊!我们还没落脚,就得先剿匪,起码要先折腾两三个月才能安顿下来,谁能受得了啊!”

陶东来笑道:“你说得也有道理。但如今既然我们已经占下了这地方,那就得把这地方充分利用起来。贸易港也好,军港也好,总之是要让大明认识到,不管是打仗、做买卖还是治国,我们的水平都要远远胜过大明,这样才能让大明从官到民自发对我国产生敬畏感。”

两人边聊边看,不知不觉半天时间便在基地内混过去了。石迪文眼见到了饭点,便邀陶东来去基地内的军官食堂用餐。虽然石迪文并未对外公布陶东来的身份,但居然有几个曾经参加过三亚阅兵式的军官认出了陶东来的身份,顿时兴奋不已,放下碗筷便起身敬礼。陶东来见状也只好停下脚步还礼,石迪文让副官去告知这些人,切莫在外议论陶东来出现在舟山的消息,否则将受到军法处置。

虽然百密难免一疏,但陶东来对这样暴露的方式倒也不反感,这起码说明他虽然极少在海外露面,但声望还是很高的,军官们是将他视作了执委会和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