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33章 房产开发(2/4)

烧时会有点异味之外基本没有缺点,但只要室内的通风条件好,这也并非大问题,其照明的亮度完全超过了油灯和蜡烛,工业部下步就打算将此作为民用方向的新产品大量生产,并且作为拳头产品向外出口。

抛开这些客观条件的差异不论,单单就是能住上与海汉首长们相同的房子,这就足以让归化民们激动了。能够有经济条件申购安居房的基本都是归化民中的干部阶层,而这个阶层作为海汉发展壮大的既得利益者,又经过了长时间的意识灌输和洗脑,几乎都成了海汉文化的死忠分子,将海汉首长们视作了无所不能的存在,并且有意无意地模仿着上司们的生活习惯。

剪发易服,学一些宣传口号,这些都是很表面化的东西,甚至没有干部的身份也同样也可以模仿,根本不足以体现出差异性和优越感。而这种与上司们一模一样的居所,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条件买到,这才是体制内身份和阶层的象征。如果用海汉首长们的话来说,这才是逼格!住在这种地方,跟住在竹木结构的船型屋完全就是层次不同的两个世界了,以三亚地区目前尚不明显的社会分化状况来看,可以说这安居房就是最直观有效的社会地位象征。

当然这种房子也并非没有缺点,以中国传统的眼光来看,好歹也得有个院落才像个家的样子,这安居房一户的居住空间也实在太小了一些,如果是两代人,居住就显得有些拥挤,必须要考虑分户了。但现在的问题并不是房子的大小,而是在海汉治下地区根本就没有自行建房的选项。

外来的商户虽然可以圈地建房,可那地皮还是属于执委会,只是以租借的方式使用而已,说得难听点这房子到底是谁的都不太好说。而建设部出售的安居房却是有外来者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产权,可以出让、继承,是实打实的家产,有执委会签名盖章的房产证,这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算是一个极为有威信的背书了。

建设部在发售这批安居房的时候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门槛,那就是对申购房产者的身份有着明确的限制,必须要取得归化民籍贯一年以上,劳工等级不得低于三级的人员,才能有资格申购此次的安居房。这基本就是从官方的角度,对安居房的地位作出了解释——能有申购资格的人,基本都算是本地归化民社会中的上层人士了,这就足以让普通民众感到艳羡了。

当然想要获得这份固定资产,需要付出的经济费用也并非人人都能够承担得起。或者准确一点说,以归化民的收入水平来看,绝大多数人都无法一次性付清官方定价的房款。

建设部给安居房的定价为两百元一户,这个价格如果用来作类比,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了崖城的房产价格水平,驻崖办当初买下的院子才花了二百六十两银子,那可是五百多平,七间正房的院子,然而这笔钱在胜利港连两户安居房都买不到,差距甚大。当然即便是有这个财力的归化民,也绝不会把手头的流通券换成银子去崖城买房——就算在那边能买套大点的房子,但几乎不可能找到胜利港这边收入水平的工作,更不可能有“干部”这种非大明体制的官位可做。

两百元一户,看似不高但也绝对不是一般归化民能随手拿得出来的数目,即便是像于大山、张天贵之类的高级归化民干部,平均月收入也不过在十到十五元之间,再刨去生活开支和日常消费,他们一年的积蓄也很难一次付清房款。

不过张天贵最终在这次的竞争中战胜了老对手于大山,成为了本地归化民中第一个申购成功的人,而且一次性就买下了两套房。这也得益于他家中丁口够多,五个儿子加上他自己一共六个劳动力,月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

而于大山则是和其他申购者一样,选择了“海汉银行”所提供的低息购房贷款。由于他们这些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