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75章 儋州调查(2/3)

盐为生,最后很多人都干脆逃到我们那边去了。莺歌海盐场的归化民,就有八十多户是从儋州盐场直接迁过去的。”

“说到这事,我也想起来一件事,之前儋州这边不是还有煤矿吗?后来据说也是被黑土港运过来的低价无烟煤生生地逼到了停工,记得民团那段时间征兵,可是收了不少的儋州矿工啊!”王汤姆也很感慨地回忆着海汉崛起对儋州所造成的影响。

何夕补充道:“不止这些,我昨天翻看安全部的报告,从1627年下半年开始,儋州这边就开始源源不断地有民众向三亚迁徙,早期大部分是牙行代我们征募的自愿移民人员,后来自行迁往三亚的人越来越多,不仅仅只是盐户和矿工,我们现在招募到的读书人,有大约三分之二都是从儋州过去的!”

王汤姆愕然道:“这么多?我还记得早两年在崖城那边招募读书人,效果并不太好,怎么儋州这边会这么顺利?”

何夕笑道:“其实原因说穿了一点也不稀奇,儋州虽然不是琼州岛的首府,但却是这个岛上实实在在的文化中心。儋州这里的读书人,比岛上其他州县的数量加到一起还多。这同样的东西多了就不值钱,总有一些混得不好的读书人得另谋生路养活自己。就算愿意投效我们的读书人比例很低,但还是架不住人多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原来如此!”王汤姆恍然大悟地应道:“等我们占了这地方,这读书人也可以算是一笔不小的收获啊!”

儋州的教育和文化传统称得上是源远流长,自北宋庆历四年,大约是此时近六百年之前,儋州城便创建了全琼州岛最早的学府。而在那半个世纪之后,大文豪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期间兴办教育,广收门徒,自此儋州的文化风气就兴盛起来。后来本地兴建了零春书院、振德书院、图南书院、义斋书院等几十间书院,自北宋至今,在科举中考取举人功名的多达数十人,这个数字对于琼州岛这样的偏远地区来说简直就是奇迹。

但正如何夕所说的那样,儋州城内城外都有大量的读书人,而其中能够在科举中考到功名,从此走上仕途的只会是极少数幸运儿。有为数众多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弱质书生在成年之后需要找一份能够养活自己和家人的工作,而这些没有考取到功名的书生顶多就只能做做抄录之类的廉价活,堪堪能够糊口而已。

海汉人的出现无疑是给了他们另外一种选择,只要是能通读四书五经的,一律五两银子的月薪起步。有功名在身或其他特殊本事的,俸禄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最初书生们对于这些外来海商的雇佣还有些不太能信任,后来某书院一位教习先生竟然被海汉人以三十两银子一月的“天价”聘用,众人才知道这些海商可不是说着玩玩的。当然了,并没有人知道这位接受高价雇佣的教习先生,其实是崖城某同知大人的表弟,整个过程也就是一出千金买马骨的好戏而已。

但这种剧情并不复杂的把戏却收到了非常好效果,众多寒门苦读的书生纷纷选择接受海汉人的雇佣,到三亚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文书和教育工作。而当时宁崎在招聘这些人的时候把条件也开得非常诱人——除了他们工作所得的薪水之外,凡是要参加朝廷科举的人,海汉一律给带薪假期,要去省城广州参加乡试的读书人,海汉这边还会集中派船护送,就连考试期间的食宿也一并负责安排。如果有人中了举人,需要去京城参加会试,海汉这边也会全权负责来回路途上的所有费用。

这对于那些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喜讯。如果仅凭着平时做一点兼职所获得的收入,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积蓄三年也顶多就能凑够一趟去广州应试的费用而已。而如今海汉人主动承诺要替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