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742章 媒体的作用(2/3)

那些文人所办的期刊报纸,李奈更是兴趣缺缺,他本来就是一个实干主义者,对于文人喜欢空谈的作风并不感冒,否则也不会放下了自己考取的功名,走上了经商这条路。

不过李奈倒是觉得海汉人积极兴办媒体,通过这种方式将民间舆论和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做法的确相当先进。如果大明有能人可以早十年八年想到这样的方法,或许现在的天下不至于如此动荡。以李家今时今日的财力和影响力,倒是可以在广州府试试自己搞一家类似的机构,效仿海汉的操作模式,慢慢在广州建立影响力。

当然了,要启动这件事,驻广办八成都会参与进来,并且很有可能会干预未来的宣传方向。但李奈倒是觉得无所谓,只要能把事情做起来,适度的妥协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事做起来之后受益的也不止海汉,李家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宣传渠道来促进和发展自家的其他生意。李奈打算明天再去胜利堡走动的时候顺便去拜访一下宁崎和陶东来,看看他们是否会支持自己的这个打算。

第二天一早,李奈起床洗漱完毕,用过早饭,便打算出门走动一下。但没想到一大早,就有访客成群结队的登门了。

既没有预约,又这么早就赶着上门的客人,自然不是什么身份显赫的贵客,来的全是“福瑞丰”和李家在三亚本地的子弟,其中大部分都是正在海汉人手底下培训的各行业学徒,还有几个是“福瑞丰”在本地的商栈、店面等机构的负责人。他们昨天晚上才知道李三少爷又不声不响地来了三亚,于是一大早便过来请安了。

李奈原本还想着今天抽个空自己去微服私访一下自家的生意,看看这些人平时的表现如何,倒是没想到风声传得如此之快,这些人连一点空隙都没给自己留下。当然了,既然人都来了,李奈自然也不会对自己人拒而不见,当下便让手下人安排这些访客在楼下候着,自己回到楼上的书房中一一传见。

与学徒们会面交谈的时间倒是花不了多少,一般就是问问近期的学习生活状况,再随口了解一下有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汇报或者帮助的事情,就可以端茶送客了。平均一个人有两三分钟的接待时间就足矣,花了大概一个小时出头就把来访的后辈子弟全都打发了。

之所以要先接见这些学徒,是因为李奈知道他们中有很多人一早还要上工上学,如果在这里耽搁久了,势必影响正事,所以三两下弄完了就赶人离开了。而各个下属商业机构的负责人就没那么忙了,除了街边的早餐摊子,这么一大早也没什么别的生意在忙。再说这些人各自还有属下可以做事,在这里多耽搁一会儿也不至于影响到正常经营。

不过接下来会见下属机构的负责人就比较耗时了,这些人可不是打着空手来的,几乎都是抱着厚度不等的账簿来见李奈,目的自然是当面汇报近期工作了。口头上的汇报只是一部分,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自然还是向上司出示账簿,以此来表明自己在近期所作出的成绩。

“福瑞丰”五年前刚开始跟海汉合作的时候,只在本地开始了一家商栈,后来又陆续开了饭馆和专供海汉人娱乐的高级会所。在海汉站住脚跟,并不声不响地吞并了崖州之后,看好海汉的李家就加大了在三亚地区的投入,各种商业机构也是一家接一家地开了起来。

截止目前,隶属于“福瑞丰”及李家名下产业的各类商行,已经在三亚开设了多家分支机构。除了“福瑞丰”商行和“金盾护运”在本地的分号之外,还包括有两间商栈、两间饭馆、一间高级酒楼、一间只对海汉人营业的娱乐会所、一间船行、一家药铺、两间旅店、两处专属码头及配套的仓储设施,此外还有直接向李继峰负责的投资机构,专门负责处理李家在三亚地区投资的农林、基建、房产等大型项目的相关事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