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941章 参观盐场(2/3)

只有香料了。但香料作物的种植本来也没什么技术含量,东印度公司也缺乏深加工的技术和后续商业运作增值的手段,想要以此来吸引外地投资商的加入恐怕会比较困难。

范迪门对于农林产品深加工环节的兴趣远远大过种植园,不过他非常想参观的酿酒厂却并不在这里,崖城的甘蔗在进行压榨处理之后,酿酒所需的糖蜜会在本地用木桶封装后运往三亚,在田独的酿酒厂里完成发酵、蒸馏等生产环节的工艺。浓香型的甘蔗酒还需在橡木酒桶中窖藏三年之后,再向市场进行出售。而海汉生产三亚特酿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发酵蒸馏环节的独特工艺,这种生产技术机密肯定不会轻易向外人进行展示。

而接下来考察的榨油坊跟压榨甘蔗的作坊也差不多,同样是由蒸汽机带动的榨油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将原材料压榨出油,除了再次确认蒸汽机这玩意儿的运行需要煤和水之外,范迪门没有取得更多的收获。

在征求过范迪门的意见之后,一行人在抵达崖城的第二天下午就结束了这里的考察行程,并在入夜前出城登船,继续驶往下一站莺歌海。范迪门急着要走,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种植园的确也没有必要再花时间一一参观了,另一方面也借此逃过当地准备的践行酒,他实在不想自己的整个考察行程都在醉醺醺的状态下度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范迪门在午夜时分被甲板上水手们说话的声音惊醒,他从舱室的舷窗向外望出去,发现船已经靠上了码头。看岸边有不少人举着火把等候的模样,范迪门估计应该是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不过等了一会儿之后,并没有人来通知他下船,范迪门猜测或许是宁崎已经睡着,手下人不敢在这时候打扰他,多半要等到天明之后再上岸了,于是他也倒回床上继续睡觉了。

范迪门所料不差,等天色亮起之后,便有水手来敲响范迪门的房门,通知他下船。岸边等候的人虽然没有崖城那么多,但四五十人还是有的,而且范迪门注意到迎接队伍中领头的显然是一名正宗的海汉人,而不是所谓的归化籍干部。

宁崎接下来的表现也证实了他的这种猜测,两人在码头上紧紧地握住了手,看起来关系也是相当不错。随后宁崎便向范迪门介绍了这个人:“这是海汉工业部盐业司司长安西,正好比我们早一天到这里,有他当导游,那肯定比我这个门外汉强多了!”

莺歌海盐场的建成虽然晚于胜利港和铁炉港的两处盐场,但其产盐量却是目前海汉治下所有盐场中最高的一处。这段时间安西正在巡视各地盐场,正好便在莺歌海这里遇上了宁崎和范迪门的考察队。

范迪门在这里也毫无意外地看到了蒸汽机的身影,由蒸汽机驱动的提灌设备将海水源源不断地抽取到岸上的晒盐池里,其效率不知道比人力畜力要高出多少倍来。而且范迪门还注意到这里很多晒盐池都是用水泥敷底,可想而知水泥在海汉基建工程中应用的广泛程度。

“莺歌海盐场是我们生产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一处盐场,这里每年所生产的食盐足可满足两广地区加上安南北部地区的市场所需。我们在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众多新技术不但带来了产能的提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食盐的生产成本。事实上在我们接管了两广地区的食盐供应之后,市场上的食盐价格已经比过去下降了一倍多,老百姓也不用担心吃不起盐了。”安西颇为骄傲地向范迪门介绍莺歌海盐场的状况。他作为海汉盐业的创办者和掌门人,对于这个行业的历史和现状都有着明确而深刻的了解,也是盐业领域最具发言权的代表。

安西很专业地向范迪门介绍了本地生产食盐的工艺流程,当然范迪门能听懂多少就不好说了,毕竟在专业领域中隔行如隔山,即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