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进攻塘沽分关(3/5)
不要在路上堵着,偶尔带着零星枪响声离廉易越来越近。
在2a18师3团5营的官兵们刚转过弯角时,廉易就看见了他们,马上把棍子套进了国旗的套子里,高高竖起。
一面鲜艳无比的血底金龙旗就这样出现在周围人诧异的眼神中,同时廉易也把身上的长袍一脱,白色的汉服印入人们的眼中。
“这里,这里。”廉易放声大喊,同时手中挥舞着国旗。
突然出现的国旗自然引起了5营官兵的注意,登时知道这挥着国旗穿汉服的人是自家人,马上朝着廉易的方向骑去。
打头的一名骑车的人是一个中尉连长,噌噌噌加快了几脚后,来到廉易身前:“上车,你坐后面,用旗子指示方向。”
“是,长官。”廉易马上跳了上去,兴奋地说道。
“长官,我叫廉易,安全部塘沽区情报人员。早就盼着你们来了,早就盼着你们来了。朝右走,那边是塘沽海关地方。”
“好,海关好地方。兄弟们,去塘沽海关,控制那里。”中尉连长登时喜笑颜开:“我叫吕白,5营1连的连长,职衔中尉,你叫我吕白或吕连长,吕中尉都行。”
“行,叫你吕白兄,加快,海关内估计还没反应过来,那里一定的防守能力,还有好几挺马克沁,好像还有一门小炮。”廉易急忙说道。
“成,成,不能让他们有机会组织起抵抗。六子,赶紧通知后面,加快速度前去海关,那里可能有抵抗,有马克沁有小炮。”吕白忙对身后的一名士兵说道。
“是,排长。”六子登时单手扶车,一手拿起胸口挂起的口哨按照两长一短的规律吹了起来。
在廉易的带路下,1营的近500名官兵很快就来到了这个塘沽区最重要的部门海关楼外面。
此时塘沽分关的人已经发觉了不对劲,尽管国防军都是骑自行车,速度较快,但是塘沽那狭窄的街道以及人流小摊还是严重阻碍了行军速度。而海关楼也不小,是一个拥有几座三层高楼的大院子。拥有者完好的防御设施。
满清的海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就逐步落到英国人的手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上海小刀会动乱中,更是彻底滑进了英国人的手心里。到最后已经完成形成了一个独立于满清政府的机构,海关的一切事务不受满清政府管辖,而只需要在年终上缴关税。
然而就这样的一个有外国人把持的海关反而受到了清政府的默认,原因是英人把控的海关是满清最廉洁的部门,这就意味着满清每年能够从中收取的税银要远远超出自己派人征税的数额。
这是一个哭笑不得的事实,满清为了满足财政的需求,不得不默认这种事情存在,然后随着英国在中华的势力越来越大,加上其他国家也同样插手满清海关,已经形成了一个尾大不掉的结果,满清在一次一次的战败中,再也无法拿回自家海关的权力,不但能力不及,而且也没了那个胆量。
可以说现在的满清海关已经成了列强攫取中华利益的最有效工具,利用关税征收比例大量的向中华倾销他们的产品,而中华向外的出口则是被限制出高高的税额,除非他们非常需要的产品。
这种经济殖民倾销模式极大的摧毁了中华那微薄的工业能力,大量的金银外流,国家愈发贫困。
而现在一营的前进方向就是北方最大的海关--津海关。
津海关成立于西元1861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规定了“三口通商”。天津被辟为“三口通商”的口岸之一。翌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津海关。
津海关在满清各口岸具有它特别的地位,时天津口岸的进出口货运量仅次于上海,津海关的税收额约占满清海关税收总额的12%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