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熊的抉择(1/5)
~日期:~09月13日~
,-<>-
杨嗣昌从宫里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了他的目的……不仅要阻止吴应熊娶孙夏当老婆还要借此机会整治全体军人……并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让他达到。非但如此皇帝小朱还亲自交给他一个任务:
国家新省行政起于先生如今可参考李定国之“各司其职”完备规划。
这条命令表面上很平淡本来现如今全国各省的行政设定就是他杨嗣昌搞出来的新政而且还借此为“进身之阶”由地方要员直入京师成为内阁辅臣。那么李定国以边军身份主动提出改军管制为政府管理模式自然应该由他来总负责。
但杨嗣昌心中十分清楚不是什么事情都应该由领导说的太明白皇上没说的潜台词他完全可以揣摩后自主操作一些事情。现在皇上的态度就很明确改革可以终止边区军管制也势在必行。但这绝不是国家要卸磨杀驴出手打击军界这点绝对不行。
杨嗣昌之前的动作完全是在走中国传统路线:一旦大功告成武将当其冲要被无公害处理掉其次是一些文臣因为在创业阶段武将的权力要被适当放大否则谁还有积极性跟着你拼命?文臣则要一同参与很多私密的决策以及扮演卑鄙的代理交易人的角色。
试想这种临时机制又怎么会长久执行?武将掌控的军事单元其忠心是对于国家还是主将的问题历来是敏感中的敏感。而文臣所熟悉的秘密则是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遭领导忌讳。所以一旦事业进入平稳展阶段就该是“狡兔死、走狗烹”的时刻了。
杨嗣昌之所以敢针对武将出黑手所仰仗的就是上述的历史惯例。一般来说这个“收兵权”过程中文臣相对来说更安全一些只要尽心尽力的帮着国家“灭名将”就是了。等到军界理顺他们通常也会获得“忠心可嘉”的奖赏然后扛着这块很不值钱很他妈龌龊但却很安全的破牌子回家抱孙子了事儿。
更何况杨嗣昌还拥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他是第三届内阁。内阁定期制的好处就在这里钱谦益、温体仁这两届辅可是没少跟着干事儿但任期已满退休养老。其中温体仁也与世长辞这就给后来的继任者极大的施展空间。反正黑锅即便都推给前任也没什么恶果随便来。
这里面的黑锅是这样一个逻辑定论:这些武将之所以跋扈嚣张以至于引来杀身之祸全是温体仁在位时一味放纵的结果。
瞧瞧天时地利人和眼下的大明江山众多武将悲惨下场的命运出现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一件事情!
但小朱偏偏不这么干因为他本就不是一个帝王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君主。在杨嗣昌这里对当今圣上是做如此分析:
大明历朝皆止教授太子帝王伟业而皇子亲藩多嬉戏荒芜。吾皇得以经世济民全赖天成。
白话来说大明朝在皇子教育上采取不平等政策只有太子才会享受到完善的教育。其他皇子多数是放任自流。纵观大明前几朝凡是以太子身份继统的皇上多数都是有为之君。而临时抱佛脚硬架上来的天子多数都会闹点儿稀的。这个匪夷所思的规律就源于这种皇家教育制度。
小朱恰恰属于皇子身份在他当皇上的前一段时间国家就没怎么管过他所以他能够把国家治理成现在这个样子没散掉全靠老天成全啊!
正因如此小朱重情重义的要力保天下武将在文臣这方面是可以讲得通道理的。既然皇上要“杯酒释兵权”而不是“炮打庆功楼”杨嗣昌也就只好顺着这路子来了。他昨夜做了最后的努力已经完成了文臣的职责接下来就是好好开动脑筋理顺行政规划了。
先吴应熊绝对不能娶孙夏这门亲事属于试金石如果小朱钦准指婚则吴三桂、孙诚就等于走上死路。因为这就像编结了一张大网引武将们放松警惕逐步露出犯事儿的迹象最后一网打尽。最简单的方法号召尽可能多的武将以子女联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