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回目录

一七九徐州大突围和战后华东3(4/4)

由平汉路南下的方案。因为这时的形势和“七七”事变时已有所不同。此时,华北敌后战场已经开辟,各抗日根据地已经建立,广泛的游击战已经展开。仅以晋察冀军区第3分区1938年2月上旬的作战为例:先后攻占了新乐、定县、望都3县城及清风店、方顺桥等车站,并袭入满城和保定城关,使平汉路北段交通一度中断。日军如以平汉路为主攻方向,则不仅海军毫无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要保障以平汉路为后方补给交通线的畅通,必需有大量兵力,这比保障长江畅通要困难得多。事实上,不沿平汉路南下进攻武汉,而沿长江及淮河西进进攻武汉的构想,早在花园口决堤之前,日军“在下令徐州作战时的上旬,大本营已经有了腹案”:令日军“以攻占汉口为目的,向南京—汉口—岳州间长江及其沿岸”准备作战,并从“5月以后已陆续给中国方面舰队增强了兵力”,以便协同陆军进攻武汉,并于6月3日又发布命令:“控制长江下游大部水域,保证其交通安全”,还令海军“攻击南京上游的安庆”,〔100〕作为进攻武汉的前进基地。至于保住了豫中、豫西及陕西等大片国土,则更非决堤制造水障所造成。根本原因是日本兵力不足,无力攻取。当时日军的战略企图是“摧毁蒋政权的最后的统一中枢——武汉三镇”,以“促使中**队投降”、〔101〕使国民政府屈服,而不是占领所有的地区。日军如企图占领豫中,水障是阻止不住的。假如日军增兵河北、南下进攻,第一战区的主力部队既挡不住西进的日军,恐亦很难挡住南下的日军。抗击日军的关键是高级将领的抗战意志、指挥能力和部队战斗力。1941年,日军第35师团为策应长沙会战,以5个步兵大队、3个骑兵大队于10月2日强渡黄泛区,10月4日即攻占郑州;1944年,第一战区虽经过3年的经营,日军发动所谓“1号作战”的豫中会战,其第12军第17师团于4月17日由中牟强渡黄河,19日即占领郑州,仅30多天就攻占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洛阳及豫中地区。这些都是有力的证明。所以,对国民政府花园口决堤的军事上的作用是不宜夸大的。设更进一步探讨,如果不放水淹死数十万人民群众,不使上千万人民群众散逃他乡,而是将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游击战争,对抗战必定更为有利。。.。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