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挪用山陵款(2/3)
地方上去了。”枢密使也急着站了出来。>
“百万的百姓需要赈济,朝廷没钱,要你们三司又有何用?要你们这满堂诸公又有何用?”>
赵宗全急道,本来自己在百姓之中的口碑就不行。>
上位了这小两年以来,不干什么人事,没有任何作为的原因,百姓本就一直在怀念老皇帝。>
老皇帝执政后期,虽然也不干事,但是起码有前二十年的励精图治,百姓本就有一个好印象。>
后期老皇帝,也只是想造娃,也不搞事,足够的安稳。>
关键老皇帝这个人,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撒币。>
没事了就给百姓搞一波福利,所有百姓都喜欢念老皇帝的好。>
赵宗全继位之后,其实还挺折腾的。>
搞了不少的事,花了不少的钱,就是没惠及到百姓身上。>
这又遇上了天灾,百姓难免会对比,赵宗全上位之后,自己日子不如之前好过,自然会对赵宗全有怨气。>
赵宗全能下一份罪己诏,赈济一下灾民,减免一些赋税的话,还能安定一下人心。>
但是罪己诏赵宗全明显是不愿下,减免赋税,也要等到以后。>
最紧急的赈济,给不出来钱粮的话,百姓这份怨气明显是消解不了。>
“陛下,现如今,也只有为先舒王修陵的钱款,还可以借用一下了。”>
图穷匕见,朝臣暴露出了今天的真实目的。>
把赵宗全给先舒王修陵的钱搞走,一个宗室王爷,对国家没有任何的贡献,什么档次,也要修陵。>
大周朝的财政,早已经是现在这个入不敷出的情况。>
遇到天灾人祸这种急事了之后,当然能够想办法挤出这笔钱。>
但是赵宗全为先舒王,准备的这三百万,好好的在库里放着,何必要去东拼西凑,到处克扣的挤这份钱。>
钱放在那里不用,就不能怪人眼红惦记。>
本来朝堂之上的态度,也都是不支持赵宗全想要给自己生父,按着帝王的规制修建陵寝。>
趁机给赵宗全搞黄这件事,这是御史台和谏院今天的基本诉求。>
如果能让赵宗全下罪己诏,承认自己之前的错误,那可以算是意外之喜。>
毕竟赵宗全从来都不算一个听劝的人,想要让赵宗全一次就屈服,下罪己诏。>
群臣并没有抱有那么好的期待,这个事情肯定需要多次的上疏,才有可能。>
“就无他法了吗?”赵宗全黯然的说道,还是不大情愿。>
“陛下如果愿意从内库借出这笔钱的话,自是可以避免挪用。”>
“内库也空虚,哪里还有这么一大笔钱。”>
内库就是皇帝的小金库,可以任由皇帝个人随意支配的钱。>
但是这个内库,开始不是作为皇帝的小金库来用的。>
周太祖说,军费开支和饥荒救济,应当提前预备,不能临时有事时给百姓增加赋税,于是设置了这个内库,叫做封装库。>
后来的太祖想要花钱买回燕云十六州,就把国库每年的结余,也都存入了内库之中。>
准备等存够五千万贯,就去找辽国买地,就算不能买回燕云十六州,这些钱作为军费,也有可能武力夺回来。>
只是买回燕云的行动,还没实施,太祖就没了,内库就成为了皇帝的私库。>
但是内库里面的钱,除了供皇帝一家开销之外,主要还是用来军费开支和百姓的福利。>
从太祖设立内库以来,一遇到战争、水灾、旱灾、节庆赏赐,三司的钱不够了,就和皇帝的内库来借钱,记账,等到赋税有剩余的时候再还。>
有一年借贷一百万两的,多的时候借三五百万。>
如果几年都还不上,就从贷款的记录中划掉。>
以前的一些年,国库还能有结余,还能给内库拨钱。>
但是近一些年来,朝廷入不敷出,内库金钱的主要来源。>
就变成了各州县的供物,各州给皇宫的供物都收藏在内库中,清点登记后拿到市场上去卖。>
虽然都是各地给皇帝的贡品,但是价格卖的并不贵。>
物美价廉,内库的贡品,拿出去卖还是很畅销的。>
但是等到了仁宗晚年,库吏腐败,供物每年和每年之间的数量悬殊。>
然后老皇帝就取消了这种制度,下令每年的上供的物品都给国库左藏库,再从左藏库拨出金子三百两、银子五十万两给内务库,成为定制。>
所以赵宗全接手的内库,也就没什么钱。>
之前几帝的积累早已经被最近的财政困难,借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