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章 山村支教(2/3)

跳跳,小脸微红,迫不及待兴奋地抢先说道:“这个我知道,这个我知道。”

“先生在说,你们要是再调皮捣蛋,光顾着玩不回家,明天就得小心你们的屁-股。”

她得意地笑道:“这旋律简直就跟先生平日里的语气一样,我没说错吧。”

珠珠这大姐大听完没好气地训斥她道:“知道了那还跑上跑下的干嘛,路都不看,再跌一跤又得先生来背你了。”

燕子吐吐小舌头,“知道了,珠珠姐。”

孩童们勒了勒肩上的书包带,埋头赶路,不远处就是他们的家了,他们的父母都在门前翘以盼。

曲音再变。

浑厚的萧声绕过对面山坡的桔园,枝头上大大脐橙仿佛露出了笑脸,轻轻的随风摇摆。

桔园边的青松出阵阵“竦竦”的声涛,仿佛萧声是在赞美它们的活力,满山枫叶已红,唯有它们依然苍翠如斯。

隔了那么远,尽管慕晚秋双颊鼓起,憋足气力,到孩子们的耳朵里也只有淡淡的回音,他们不时停下脚步侧耳倾听。

声音虽小,可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天色渐暗,萧声徐徐地落下,孩童也已经到家。

偏僻的山里又恢复了宁静,只有那乌鸦偶尔出的“呱呱”声以及黄狗的几声犬吠。

慕晚秋放下洞箫,揉了几下酸的腮帮子。

他长箫的造诣其实并不是很高,除了小时候和老师学点,大学的时候又自学了解下基本的音律,并没有什么名师指导,若是吹奏其它古曲,估计只能堪堪入耳。

也只有“归暮”,“心跃”,“待相见”这三曲他吹奏了十几年,已经能做到曲随心动,让人洞若观火,因为里面都是他的人生。

他并不像孩子们想象的那样,来自大城市,他老家也只不过是华夏南部一个普通的小山村。

而且在像这些孩子一样的年龄时,他的父母就因意外过世,他并没有受到周围人的怜惜,更多的是白眼嘲弄,还有他身上那几万补偿金带来的贪婪眼神。

直到学堂里的老先生站出来,联合村里的老人,帮他料理父母的后事,这才让他能够继续安心上学。

几万在那个时候看似很多,可是他不能工作,家里的人情往来都需要从这拿。他知道,有些人是故意的,可是小小年纪的他不愿意被人看轻,父母不在可是他还在,家还在。

高中上完,他的钱也都光了,没办法之下,他只能勤工俭学,还好学校考虑到他的情况,每年也有助学金,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这所知名的师范学院。

可是,老先生并没有撑着看到这一幕,便与世长辞。慕晚秋哀痛之下,就想接起先生的衣钵,到偏远的山区支教,这也是他当时考进师范学院的原因。

至于老家,随着村里的老人一个接着一个相继离开人世,他已经越来越少回去了。

慕晚秋拿起那把仿佛快散架的椅子走回屋里,生火随意下了点面条吃。

这个山腰上的村落叫半山塘,得名就是因为山巅村头那拦坝筑了口水塘,村里有三十几户人家,山脚下还有两个十多户的小村落。

三个小村子加起来有三十多个孩子要上学,本来学堂里老教师生病离任,乡里中心小学实在派不出人手,只好告知他们,以后孩子得转到中心小学去读。

可是那边实在是太远了,山脚下的孩子每天都走两公里的山路,再加上近六公里的盘山公路,每天五点钟就得起床,步行近两个小时,回家时都已经天黑,实在是太辛苦了,谁家不心疼。

而慕晚秋恰好在这个时候来到村里,怎么能不让他们大喜过望,生怕他在这山沟里吃住不惯,平日家里杀猪宰羊的总要叫孩子带一份过来,一个村民直接把学堂下那块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