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079攻占渭南(2/4)

交锋,高俅心中认识到,这不是一般的贼寇。

但这一次大败亏输,脸面无存,总要遮掩一下,要保持自己能怔善战的形象,还要派宿将去攻打武松。

却说武松听得手下报信兵传来消息,说是高俅攻打函谷关,就明白自己设下的圈套已经不能把高俅留下。毕竟自己的兵力远远少于高俅,不是在开阔的地方,只要自己的兵力精锐,气势足,就可以杀散。在这样的狭窄的地方,如果一味杀戮,容易引起对方的拼死之心。武松一面下令让函谷关的守将,还有追杀高俅的骑兵队伍回头,一面收拢部队,集中兵力,一面派出刺探兵马,四处打探消息。

“高俅呢?”武松对探听消息的军士问道,“是否已经向洛阳转移?”

“秉大头领,高俅率领残军败将一路向洛阳而去,留有五千人马驻守函谷关。”探听军士赶紧向武松汇报道。

武松心算极快,眼睛一眨就知道高俅真正撤退到洛阳不到一万人,也就是高俅要想在短期内重新组织围剿是不可能呢,做出这样的判断,是根据大宋特色兵权制度而来。

大宋练兵是一回事,带兵打仗是另外一回事,兵员调动,出动兵马等一系列手续是很麻烦的。

渭南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

晋时,置渭南县,隶雍州京兆郡。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为京兆郡,渭南属之。

唐武德元年,渭南改隶华州。

宋元丰元年恢复渭南县,隶永兴军路华州华阴郡。

渭南是八百里秦川的第一站,若说华州是关中的最后一道门户的话,那渭南就是关中的客厅。

渭南背后有京兆府,前面有华州,潼关,函谷关等雄关要塞,城墙建的并不高,护城河也浅,虽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的说话,但却不是兵家必争之地。

却说渭南县令在县衙大堂焦急不堪的来回走动,早已经令县城守军,不断的来回上城头探望,看是否高大帅已经得胜回来。

正在焦急不安之时,却见探望的军士小跑着过来,对县令道:“县尊大人,高大帅的先锋已经得胜归来,小的是否派人迎接?”

渭南县令压根就没有想到高俅会失败,忙对军士道:“命令下去,安排宴席,我亲自出去迎接高大帅得胜归来。”军士答应下来,忙去安排宴席去了。

渭南县令走上城头,却见道路尽头行来一队人马,只见,胜期高展,上面大书一个“高”字,却是高俅无疑。

渭南县令大喜,忙令守城军士大开城门,率领军士亲自前去迎接得胜归来的高大帅。

这支冒充高俅军队的不是别人,正是武松派邓元觉,晁盖,鲁智深三人率领的一千步兵。

渭南县令出城门二十丈迎接,等的邓元觉走的近了,这才发现这些人等都不是官兵,只见领头的一个光头将领眼神凶狠的看着自己,正要让城门关闭,却听的耳边一声大吼:“贼子,死来!”一匹快马迅速接近,一根精钢禅杖忽然从远处飞来,从渭南县令的胸前透入,从胸后透出,其他跟随渭南县令出来迎接的军士,发一声喊:“不好,是华山贼寇!”众人齐齐回头向城门跑去。

此时,离渭南城门也不过是二十丈的距离,速度快的话,确实可以逃命。

却听的背后马蹄声响,一人手持钢枪,身穿盔甲,附身马背,长枪前指,追上一人,就刺死一人,转眼间把随渭南县令出迎的军士都一一刺死,邓元觉早就把禅杖收回。

由于晁盖截杀出迎的军士,为邓元觉,鲁智深两人赢的了时间,两人迅速占住了城门,让华山士兵蜂拥而进。

此战好无悬念,只是轻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