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底气(2/3)
在冯玉祥起家队伍西北军中任职,如此当众汇报说辞没有什么破绽。
没有寒暄、没有勉励话语,冯长官敛敛气息沉声喝令:“出发!”
“是!”张克侠同志凝重地敬个礼,干练地转身带队登上一艘小火轮,宣示特勤旅也好、二十九军援军先遣队也罢,正式按照蒋委座、“国府”命令悉数撤离上海。
“冯将军,恭喜、恭喜!”就任上海特别市市长的陈公博,居然也在“各界代表”中,眼看冯长官复杂神色,带着看似真诚的姿态上前拱手道贺。
一旁的周佛海、黄金荣等几十个“上海政务委员会”大小“国府”官员,也拱着手,七嘴八舌地道贺起来。
只不过个人修为差异,敷衍的有、鄙夷的有、嘲讽的居大多数。
这都是些官场老油条、江湖大混混,受蒋委座器重,赶在接防部队到来之前,已数度切磋、商议瓜分好“战后”上海利益蛋糕。
对于冯玉祥这么个将被调往重庆,任什么“后方生产委员会副主任”的过气将领,有什么好客气的?
大概是受延安提前进行的大规模生产备战触发,蒋委座灵光一闪,也下令国民政府成立“大后方生产委员会”,说是出于重视也好,癖好兼职也罢,自任主任。
挠挠头想想,撸去冯玉祥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一职,正愁没地方塞,就大方地将副主任名义转赠,也算是仁至义尽。
“哟,陈市长大人,诸位文人雅士啊,冯某即将赴渝荷锄躬耕,恐怕再也无缘上阵杀敌,哪来什么喜事,值得如此道贺?哈哈,是害怕日寇再度发动侵略战争,到时候无处就食,好找冯某要几把米熬粥吧?”冯长官语含讥讽地乐罢,扭头带上卫队、南京慰问团就走。
丢下一堆春风得意的官老爷们,在码头上哼哼呀呀发泄不满,发誓赌咒宁可饿死也不吃他冯某人带头生产的大后方米面粮油。
这号玩意儿欠雷劈,汇山码头后边的货仓,猛然响起闷雷般的大爆炸,原本坚固得炮弹都难以撼动的建筑,轰然倒塌夷为废墟。
“我的天哪!这、这可怎么向委座交待啊?”吓得趴在地上直哆嗦的陈公博,定定神、壮壮胆,抬头看看那些由他亲自带人贴上封条,等待交涉后发还日本人的场所,竟然就这样没了,如丧考妣地哀嚎。
“陈、陈市长,我等还是、还是快走吧!说不定彼等匪众在此码头下也、也……”周佛海狼狈不堪地爬起来,拽着陈公博没敢掉书袋咿呀节哀顺变之类,而是磕磕巴巴地哀叫着,急于逃得生天。
算他识相,却没那必要!
国民政府打算奉还鬼子的几处坚固建筑,吴毅心知必被鬼子重新用以据点、堡垒,毫不犹豫地下令爆破拆除,对于码头这样的所在,则留给接防的精锐们自己去斟酌。
得到蒋委座开赴沪宁杭接防命令,居于二线的国民政府军昼夜兼程赶来,或步行,或以车船代步,就看他们各自所属派系的位置高下、能量大小。
各类消息往往出于不同保密需要局限于一定范围内,一列列军车呼啸着通过苏嘉铁路,或往上海方向,或往杭州方向。
抢占嘉兴、嘉善、枫泾为驻地者,知道这是去接防的部队,至于到底是哪一部分,则没有心思去理会,保证他们畅通过去就是了。
车上的各部,也不知道沿途驻扎的友军,就是居于二线时听说的“匪部”,蒋委座与“要员”们没有傻到替“赤匪”张目的程度,不至于告诉这些“炮灰”此类消息。
至于已知悉这一切的陈次长、张治中将军,擦肩而过却不让相互通气是说不过去的事,况且二人再次肩负委座说客角色。
作为“上海大捷”的主力,两位主将所部将开赴南京举行祝捷大会,尔后到江北指定地点休整,为日寇下一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