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内斗(上)(1/3)
(有事耽搁,见谅!呵呵!)
受到扰动的“历史”像是催产剂,不仅催生鬼子对沪宁杭的异常攻击,也引发我方在沪宁杭防御部署一系列调整。[搜索最新更新尽在; 蒋委座作为国家元首,尽管只是名义上的那种,但是被不同的人群寄予太多厚望,就像是一尊雕像在香烛缭绕中熏久了,也有了那么些灵光。
一面边部署精锐部队全面接防沪宁杭,一边加快“日中和平”促进。
在部署防御方面,采纳了陈诚、张治中这两位大功臣的建议,没有再采用“历史上”左中右、江防、首都防御区分,而是将沪宁杭及周边统一划分,形成波浪线防御体系。
不过,在兵力调派上,很有意思。
原本担任上海前线右翼防卫任务的67军,在鬼子的狂轰滥炸中损失不小,却没有被列入换防休整名单,而是拆散相对完整的3个警备旅,抽调部分作为补充之后,用以南汇三角地带驻防。
也就是说,东面白龙港、老港、东门港至拓林之间的滩头防御,西面川沙、周浦、奉贤一线为界,算是加强后的第六十七军防区。
这令经过裁汰,却又“归建”的东北军官兵,有点喜出望外。
作为军长的王以哲,明知是委座还在玩消耗杂牌军手段,怒从心起,却又无可奈何。
蒋委座这回没有软禁张少帅,还让其出任京沪警备司令一职,何柱国的骑兵第二军摆在南京近郊,说是拱卫首都,第四十九军则驻扎广德一线作为外围机动兵力。
整编后的东北军六个军,只摆一个上第一线,还有什么牢骚可发?
而且张少帅派人密嘱,说是委座口头许可,只要八路军特勤旅同意,可以自行兵员调整。
郁闷不已,王以哲只好秘密派人找上吴毅,要求特勤旅吃下的那三个残旅原东北军官兵归建,而六十七军加强的原西北军官兵作为交换。
收下那三个残旅之初,吴毅就知道蒋委座不会善罢甘休,只是与王以哲秘使一番交涉,便将经过一个多月整训的二千余人交付,换回同等数量的原西北军官兵。
这使得王以哲部,甚至是张少帅都心存感激,表示只要特勤旅有用得着的地方,东北军上下必定竭力相助。
吴毅没有施惠于人的优越感,只有化解蒋委座引发内斗高招后的一种轻松感。
惯于权谋争斗的委座,擅长派系倾轧的国民政府军,当然不会就来这么点儿小意思。
惊骇于小鬼子的细菌战,调集到沪宁杭外围紧急构筑新防线的川军,就被用来挤兑特勤旅。
比“历史上”早出川的川军,仍被赋予第二十二集团军番号,以刘湘为总司令,辖第144~148五个师。
由于调令急迫、行程仓促,他们匆匆出川,披星戴月赶路,没有充裕时间进行武器、给养筹集。
他们被派到沪宁杭第二防线芜湖一带,进行艰苦的工事构筑,在食物短缺、镐锹都不能有效保证供应的情况下,硬是凭借川军的韧劲,倚仗舍身报国的豪气,完成芜湖至宣城之间的三道防线工程量。
亲自到芜湖前线视察的蒋委座,目睹川军将士在泥浆中光着腚掏挖战壕、掩蔽部,特地握住那一双双长久劳作、浸泡导致变形的粗糙手掌,动容地含着热泪要求随行要员确保物资供应。
并在即兴演讲中,慷慨激昂地以岳武穆精神嘉勉,允诺优先调配武器装备,以便川中好男儿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闻之令人心潮澎湃的领袖嘉许,还时时在耳畔回荡着,四万余川军将士果然每人领到一套国民政府中央军才有的夏装,每个师还领到汉阳造步枪200支、马克沁机枪12挺,子弹、木柄手榴弹一批。
比起川军已在施工中弄得破烂不堪的衣装,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