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692章 民心向背(2/3)

可胡言!百姓居然如此麻木,不思抵御南朝侵略,却为小利而甘当南朝顺民,汝亦能笑而视之!”刘因听罢心中恼火,河北已经是京畿腹地核心,而涿州距京师不过百余里,百姓们应奋起反抗,助朝廷抗宋。但让他诧异的是百姓们不仅不加抵抗,反而要开城请降,他不由愤而呵斥妻子道。

“相公,这又非我说的,何必恼我!”刘氏愣了片刻言道,“你整日在馆舍中不曾出门,自然听不到坊间流言,看不到百姓的凄惨景象,只信书中的圣人之言,却也当不了饭吃!”

“尔竟对圣人出污蔑之语……”刘因听了更加恼火道。

“圣人们不食人间烟火,我等却离不了柴米油盐。不说彼时朝廷如何,而今各地官府先是强征民间粮食,后又有官军劫掠百姓财物,京师周围百里的粮食和财物尽被征抢一空。当下又正是春荒之际,多少人冻饿而死,若非南朝放粮赈济,又有江南粮食运到,这城池中便满是饿殍!”刘氏听了皱皱眉反驳道。

“南朝官府给百姓分田地,剿匪缉盗,将那些害人的蒙古官儿抓捕下狱,没收了无良斡脱商人的财产分配给贫苦的百姓。而南朝王师不仅不会擅入民家,更不会做出劫掠之事,还帮助出人百姓修补损毁的房屋,抢农时耕地、播种。谁好谁坏,百姓们自然还分辨的清楚,反倒是你一直执迷不悟,还心念蒙古人!”

“你……不可救药!”连遭老妻的抢白,刘因想想自己连更换春衣的钱都没有,又觉对其愧疚,想要训斥几句,却难说出口。

“勿要气恼了!”见丈夫脸色不虞,手掌不住哆嗦,意识到自己话重了,赶紧为其抚胸劝道。

“我非恼你,而是气那些百姓鼠目寸光,妇人之识!”刘因拍掉妻子的手道,“江南与河北相距何止千里,现下又是春季,江河枯竭,运河无法通航,如此大量的调运粮草和物资全仗陆路岂能长久。如今只是施小恩小惠于民,以稳定民心,来日粮草短缺必会千百倍的索回,那时遭殃的还是百姓。”

刘因虽然是书呆子,但是博览群书,却也知道战争造成的损耗巨大,发动战争者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转嫁战争负担。文雅点是因粮于敌,说白了就是杀入敌境后,靠缴获和抢掠敌国的粮食来满足供应。

这种方法能够节省很多的军费,同时因为后勤压力骤降,在进攻作战时能够大幅提高进攻的速度,只要前方有足够的的食物,作战范围几乎不受限制,这也是为什么当年蒙古人能以数万精兵,连续作战数年纵横万余里,从漠北一路打到波斯的原因。

但是他也明白一旦军队停驻下来,仍依赖这种方式,会酿成严重的后果。通常土地的产出物,除了供应当地人民食用,只有少量的盈余,一旦突然来了数万大军,不啻于发生了蝗灾,很快就会耗尽当地的余粮,并导致物价飞涨。

缺乏食物的占领军,会毫不客气地抢夺居民的口粮,没有什么比这种行为更能激起当地百姓激烈抵抗的了。而那时占领者就会撕下虚伪的假面,转而动用大军肆无忌惮的进行弹压,那时定然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所以刘因气恼普通百姓不识大局,只因南朝施舍给些许恩惠,便弃朝廷生死于不顾,放弃抵抗做了南朝顺民。且他也清楚南朝补给线漫长,容易遭到破坏和袭扰,而朝廷毕竟尚占据大都,并拥有大量军队,战争短时间内无法结束,其中就充满了变数。

南朝一旦在战事失利,又因千里馈粮一时供应不济,或是军费开支巨大入不敷出,只会向他们千百倍的索回,彼时就追悔莫及了。而若南朝败退,朝廷重新收复中原,以蒙古人的暴虐的性情,定然会实施报复,那时的惨状让他不敢想象。

“以后的事情谁也不知道,可眼下百姓都活不下去了,谁又会去想以后会如何?”刘氏却不考虑那么多,低声嘟囔着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