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929章 危机不断(3/3)

按照市场规律,劣币驱逐良币是不可阻挡的。铜钱,尤其是小面额的铜钱,大量退出流通领域,却流入储藏领域,市面上流通的都是大面额的铜钱,铁钱通用的地区,铁钱自然把铜钱赶出市场。民间造假钞的自然盯着折十钱,各种民间盗铸,把三个小平钱熔化可以铸造一个折十钱,大利所在,根本无法禁止。

到了南宋,北宋钱币的各种弊政,南宋继续存在,为了防止铜钱流入金国,江北、四川用铁钱本位的纸币,经常下令禁止铜钱流入江北,同时还大量使用纸币,铜钱的含铜量继续慢慢减少,而且朝廷铸造的铜钱,往往被外国船只用各种海外货物换走。

最后到底大宋的钱有多少种规格,很难统计,赵昺反正弄不明白,他估计加起来最起码总有几百种。这便导致各种规格的钱币之间的兑换出现了问题,而朝廷也是朝三暮四,改用、停用,改变币值是家常便饭,同样的钱,“荆湖、江南、两浙、淮南重宝钱作当三,在京、京畿、京东西、河东、河北、陕西、熙河作当五。”不同地方的币值也能不同!

被后世吹的开纸币先河的交子、会子,也不是那么美好的,同样十分乱。纸币,前期还好,中期贬值加速,后期恶性通胀,呈指数型趋势。仁宗时期初次发行交子,在四川以铁钱为本位,一界以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缗为额,以三年为一界而换新交子。这种纸币只能在四川通用,不得在其他地区使用。

随后,神宗时因为西北用兵的军饷问题,在河东、陕西设立交子务,发行交子,和铜铁钱一起流通,陕西的交子一度又废除,四川的交子每界流通时间延长到四年,市面流通的交子顿时增加不少。绍圣以后,界率增造,以给陕西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少者数十万缗,多者或至数百万缗;而成都之用,又请印造,故每岁书放亦无定数。

最后到底发行了多少,仍是一笔糊涂账,没有人清楚到底发行了多少。而后徽宗年又把纸币改名为“钱引”,这时候,一界的发行量已经达到最初的二十倍了,换新交子一兑四,但是钞本还是当年仁宗时的三十六万贯铁钱,后来增加到五十万,币值可以想见如何了。随即钱引四十一界至四十二界还到期不予兑换,相当于作废,这时候,一缗钱引只值十几文钱。

于是又开始“复循旧法“,钱引的价值一度有所回升,但是已经离完蛋不远了。南宋初期,因为战争,绍兴年间,四川的钱引通行三界,发行数达三千七百八十余万贯,末年,增至四千一百四十七万余贯,而所有铁钱仅及七十万贯。后来战争停止,局势平息,于是发行淮西、湖广关子各八十万缗,淮东公据四十万缗,关子三年兑换,公据二年。

次年,又在临安发行会子,会子本来只许流通两浙,后来允许流通到湖广、淮南等地。发行量很快就达到了很可怕的数字,到了孝宗时,以会子之弊,出内库及南库银一百万收之,贬值之巨可以想见。乾道四年,又规定三年立为一界,每界以一千万贯为限额,会子的币值暂时稳定一阵。同时,又专门发行了特别使用于两淮的交子三百万贯,还有湖广会子,四川交子,都是以铁钱为本位,到了后来,也是屡次增印、展期。一两银子最起码相当于几十贯会子。

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大宋货币更加混乱,但仍在市面上流通,随着盐钞的加入平和了一段时间后,危机再次来临……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